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知覺恆常性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erceptual Constancy
作者: 蕭金土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從不同的距離、不同的角度及在不同的物理環境下,看某一種熟悉的物體,雖然該物體的大小、形狀、明度及顏色等物理特徵,會受環境情況的影響而有所改變,但人們對該物體的知覺經驗,卻有保持其固有特徵而不隨之改變的心理傾向;此種傾向即稱為知覺恆常性。
  當人們主動或被動觀察物體時,該物體的物理特徵雖發生變化,該物體仍被知覺為相同,例如同一個茶杯,在遠、近、明、暗以及不同角度的情況下去看它時,雖然在眼睛的網膜上構成的影像各不相同,但總會覺知它仍然是同一個茶杯。又如一隻梨子被咬而改變其輪廓,但仍舊被視同為一隻梨子。
  心理學中所討論的知覺恆常性,特別強調所知覺到物體大小、形狀、顏色以及明度等特性,都要比反映在網膜上的「物體影像」的大小、形狀、顏色以及明度等更接近於真實物體的固有特性。
  這一種知覺恆常性使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獲得許多方便;假使人們須對每種影響感官的細微刺激都作反應,則生活必陷於混亂。人們為了生活,必須將刺激細微變化統整為具有恆常性的物體世界。因此,知覺恆常性乃是統整物理環境中細微變化的一種心理作用,係一切知覺的基本特徵。反之,若人們未具有知覺恆常性,則會形成從不同距離或不同角度所看到的同一物體,其大小與形狀都大不相同。如此,人們在這個世界上的行動與工作,不知將受到何等的困擾。
  知覺恆常性除了受到刺激物本身組織特性之影響外,亦為個體本身的學習背景與態度等因素所左右。人們對某一物體的認識,係經過長期的視、聽、嚐、嗅、味、觸以及實際操弄等經驗歷程所建立的,這一種認識有助於知覺恆常性的建立。
  知覺恆常性,不僅顯示在大小、形狀、明度和顏色等方面,而且亦顯示在位置、速度等方面;不僅顯示在視知覺上,亦顯示在聽覺、化學感覺、皮膚感覺等所得來的知覺經驗上。
  知覺恆常現象與其說是知覺作用具有感覺刺激在感官上的配置或性質,不如說是具有抓住實際物體的樣相之傾向,所以此現象又稱為「實際目的物之回歸」(Regression to the real object)。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知覺恆常性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