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美工教育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anual Arts Education
作者: 康自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美工教育係將美術、勞作與手工藝製作三者整合成一個學科,以教導學生認識技術文明並適應工業化社會的生活。
  當工業革命發生以後,由於工廠生產的標準化帶來了產品的一致性,使原來產品之獨特性因而消失,又由於產品設計過分強調功能而忽略了「美」的要素,因此在英國有一群工藝家遂領導發動「美術與手藝運動」(arts and crafts movement),企圖重建傳統工業產品之美感、價值感與獨特性,並主張在學校課程中應該教導應用美術。這種思潮在一八九六年傳入美國。
  另外在北歐瑞典也興起所謂手工藝教育(sloyd system),主張學校應教導學生手工藝品之製作,做一些家庭中可用的器具,以便做良好生活的預備。這種思想也於一八八八年傳入美國。
  美國工業教育家班納特(C.A. Bennett)於一八九一年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教時,即思考如何改進當時的勞作教育,認為有必要將勞作教育、美術與手工藝教育三種教育思潮加以整合,嗣於一八九七年回到伊利諾州任教,遂開始鼓吹以美工教育取代傳統的勞作教育。
  美工教育思想於一九二○年代非常盛行於美國中學的工業教育界,強調透過手工訓練及美工設計的教學,可以使個人適應日漸工業化的美國社會;強調生活適應與社會效率,而非手腦並用的官能訓練,同時培養國民副業的能力及鑑賞技藝成果與美的能力,這些能力皆為生活,都是有益的。
  美工教育思想到了一九三五年以後,由於領導人班納特的逝世而逐漸為工藝教育思想所取代。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美工教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