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馬球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mǎ qiú
解釋:
  1. 一種球類運動。分二組競賽,每組四人,在長方形球場上,運動員騎馬拿長木槌,將球擊進對方球門者則得一分。在限定時間內,得分多者為勝。
  2. 馬球運動所使用的球,用竹條或柳根製成,直徑
  3. 25英寸,重4盎司。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馬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mǎ qiú
解釋:
1.一種球類運動。分二組競賽,每組四人,在長方形球場上,運動員騎馬拿長木槌,將球擊進對方球門者則得一分。在限定時間內,得分多者為勝。
2.馬球運動用球,用藤根製成,直徑約八釐米多。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馬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olo
作者: 林玉瓊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馬球顧名思義就是騎在馬上打球。馬球為波斯所創,在西元前六世紀左右就已出現這種運動,這種運動由波斯西傳至土耳其,後來經由土耳其傳入西藏、印度和中國等地,曾在中國風行一時。而現代馬球則起源於一八六二年的印度,由一些在印度的英國軍官創始,並開始在印度流行,也制定了規則。一八六九年,一些英國軍官從印度回英國,並把馬球帶入英國,馬球就在英國蓬勃發展起來。美國於一八七六年引進馬球運動,並積極發展其運動技術來與英國抗衡。目前玩馬球最興盛的地區主要是北美、南美、歐洲、澳洲、紐西蘭和印度等地。
  馬球運動是一種室外運動,比賽在長二七四.三公尺、寬一四六.三公尺的草地上舉行,球場周圍以柵欄圍起,球門為兩根高約三公尺的球柱,中間相隔七.三公尺,設於場地兩底邊。比賽所使用的球,通常以柳木或硬木製造,直徑八.二五公分,球桿成T字型,為木製,長約一百三十公分,一端裝有橡膠質槌頭,握把處有以皮條編織成的護手;打球時,以槌頭的側面擊球。比賽時,球員必須戴頭盔,穿著印有號碼的運動衫、馬褲及膝高統皮靴、護膝等。
  馬球比賽,一隊四人:一號是前鋒,負責攻球得分;二號負責爭球;三號為前衛,負責提供球給一、二號球員及防守;四號是後衛,負責防守。比賽兩隊對抗,互相將球擊進對方球門,球進入球門,則得一分。比賽分六節或八節,每節時間為七分三十秒,中間休息時間三分鐘,比賽中間不暫停。
  馬球運動可說是一項所費不貲的活動,除了全身的裝備之外,馬匹的花費及平時馬術的訓練皆是需費時和花錢的。因此,馬球運動無法推展至各個階層和普遍化。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馬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