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魯賓斯汀,伊達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Rubinstein, Ida Lvovna (1885-1960)
作者: 謝庭芝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俄國舞者及默劇演員,她生於聖彼德堡,曾隨維羅妮.韋斯朵夫(Veronine Vestoff)學朗誦和默劇,隨米契爾.佛金(Mikhail Fokine)學舞。1907年佛金為魯賓斯汀編了《莎樂美》(Salome)獨舞,但是由於有場半裸的演出,在皇家審查團審查後,遭到禁演的命運。她首次引起觀眾的注意是在狄亞格烈夫俄國芭蕾舞團(Les Ballets Russes de Serge de Diaghilev)佛金所編的《埃及艷后》(CléopÔtre)及《天方夜譚》(Schéhérézade)舞劇中演出主要默劇女主角。她的獨特的美感、加上青春優雅的風姿,使其神秘的光暉令觀眾炫目,但可惜的是她的技巧訓練不夠純煉。從1911年到1936年她被聘請為巴黎新印象派大師如:伽里葉.達棱吉歐(Gabriel d´Annunzio)、克勞德.德布西(Claude Debussy)、佛羅倫茲.史密德(Florenz Schmidt)、安德黑.紀德(Andre Gide)和雷昂.巴克斯特(Leon Bakst)等人所編的樂譜,劇本及舞台服裝設計的一系列默劇中演出。稍後她不以演出為足,也嘗試創作,可惜的是她的作品仍承襲狄亞格烈夫的風格,毫無自己的特點。她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於巴黎歌劇院(Opéra de Paris)所籌辦的演出都相當完美的呈現,足以成為當時戲劇巔峰作品的代表。由於她對壯觀,奇特風格的喜好和當時以革新為職志的洛伊.富勒(Loie Fuller),伊莎朵拉.鄧肯(Isadora Duncan)聯手,豐富了古典舞蹈語彙。她早期最令人難忘的作品,有頗引起爭議,佛金所編的《聖赦巴斯汀殉道者》(Le Martyre de Saint Sébastien, 1911),此劇在天主教教堂列為禁演作品之一,或者至少某些部分必須刪掉,首先是因為魯賓斯汀是猶太人,加上她在達棱吉歐 ── 佛金合編的《比薩姑娘》(La Pisanelle, 1913)舞劇中,是窒息而死在一堆玫瑰花下。她的第二個大量創作時期是1928年到1935年,當時為伯妮絲拉娃.尼金斯卡(Bronislava Nijinska)而贊助的一個芭蕾舞團,由尼金斯卡編舞,本諾(Benois)負責的舞台設計,演出了《愛的婚禮》(les Noces de l´Amour)、《仙女之吻》(le Baiser de la Fee)、《最愛的她》(La Bien-Aimée),《天鵝公主》(la Princess Cygne)等等。她的伊達.魯賓斯汀芭蕾舞團的舞碼上也列有雷歐尼達.馬辛(Leonid Massine)所編的芭蕾舞。至此她一直是舞蹈史上引人爭議的人物之一,為了某些理由,她被認為是個劣等舞者,引起當時新聞界的唇槍舌劍議論紛紛。相反地在某些新聞記者卻非常支持她,雖然不苟同她的藝術品味,但是一致的給予她個人熱烈的好評與肯定。她從1935年開始告別舞台,全心奉獻給戰後的傷殘人士。
參照:
Marie-Françoise Christout《Le Ballet Occidental, naissance et métamorphoses ⅩⅥe-ⅩⅩe siècles》1995、Martha Bremser《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Anatole Chujoy & P.W. Manchester《The Dance Encyclopedia》1967、Barbara Noami & Cohen-Stratyner《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Dance》1982、Jacqueline Challet-Haas《Terminologie de la Danse Classique》1987.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魯賓斯汀,伊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