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鳳山假面舞劇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ongsan Mask-Dance
作者: 張素珠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假面舞劇名。韓國傳統舞台劇,主要分為假面舞劇(又稱為talchum)、人形劇和足假面。其中假面舞劇又包括兩大系統:《楊州別山台》(Yangjubeol sandaenori)、《松坡山台》(Songpasandaenori)、《鳳山假面舞劇》(Pongsan Mask-Dance)、《殷栗假面舞劇》(Eunyul Mask-Dance)、《康翎假面舞劇》(Kangnyung Mask-Dance)、《統營五廣大》(Tonyung-Okwangdae)、《固城五廣大》(Kosung Okwangdae)、《東萊野遊》(Dongraeyayu)、《水營野遊》(Suyungyayu),這些屬於山台都監劇(Sandaedogam),又可簡稱為山台劇(Sandae Guk)。而《北青獅子》(Pukchongsajanori)、《河回假面劇》(Hahoebyeolsingut)、和江陵地區(Kangeung Danoje)在端午節表演的《官奴假面劇》(kwannotanori)則屬另一系。「山台都監」此一名詞源自朝鮮王朝掌管各種宴會公演團體之官銜名稱,而此名稱現被應用於許多假面舞劇。《鳳山假面舞劇》是屬於一種山台劇,以故事敘述結合舞蹈做為主幹,演出的對話引用許多漢詩和戲劇(喜劇諷刺詩),由此可推測在形成過程,有知識階層曾參與其中。《鳳山假面舞劇》就像其他的假面舞劇,在農曆五月端午節前後演出,為黃海道地區(Hwanghae)最具代表性的假面舞劇,與《河回假面舞劇》、《松坡山台》、《楊州別山台》共同被指定為國家「無形文化財」。此劇裡使用三十四個假面,其名稱如下:沙彌、僧侶、道士、女巫、和尚、鞋販、猴子、浪子、士大夫、少爺、貴族、老嫗、夫人、巫詩、獅子等;其中有八個重要的鬼形木假面。《鳳山假面舞劇》在假面舞正式開演之前,有一遊行做為前導,正規的節目演出順序是:第一幕四個沙彌之舞(上佐之舞),第二幕八個僧侶之舞(mokjung),第三幕廟宇以及道士之歌舞,第四幕為和尚、鞋販與浪子之戲,第五幕獅舞,第六幕貴族之戲,第七幕一對老夫妻之戲,以及結束時驅逐邪靈的巫俗儀式,收場的巫俗儀式還包括焚燒一個假面。
參照:
Choi,Woo-il《Korean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1988.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鳳山假面舞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