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箏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ㄍㄨㄛˊㄩㄝˋㄩㄝˋㄑㄧˋㄨㄟˊㄒㄧㄢˊㄩㄝˋㄑㄧˋ˙ㄉㄜㄧˋㄓㄨㄥˇㄖㄨˊ:「ㄍㄨˇㄓㄥ」、「ㄓㄥㄩㄝˋ」。
  2. ㄈㄥㄓㄥㄧˋㄓㄨㄥˇㄧˇㄓˇㄋㄧㄢˊㄗㄞˋㄓˇㄐㄧㄚˋㄕㄤˋㄓˋㄔㄥˊ˙ㄉㄜㄨㄢˊㄐㄩˋㄎㄜˇㄩㄥˋㄒㄧㄢˋㄑㄧㄢㄓㄨˋㄈㄤˋㄩˊㄎㄨㄥㄓㄨㄥㄈㄟㄉㄨㄥˋㄒㄧㄢˋㄐㄧㄣㄘㄞˊㄌㄧㄠˋㄧˇㄅㄨˋㄓˇㄒㄧㄢˋㄩˊㄓˇㄧㄝˇㄧㄡˇㄩㄥˋㄙㄨˋㄐㄧㄠㄏㄨㄛˋㄑㄧˊㄊㄚㄘㄞˊㄌㄧㄠˋㄓˋㄔㄥˊ˙ㄉㄜ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箏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ēng
解釋:
  1. 樂器名。彈撥樂器。形似瑟,用梧桐木鑿成長方形音箱,面板呈弧形。箏面置弦,弦距相等,弦下設撐弦柱,可左右移動,用以調節音高,定準弦音。古為五弦,現已增至十八弦、二十一弦、二十五弦等。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ēng
解釋:
1.樂器名。參見「古箏」條。
2.參見「風箏」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相關資料連結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sing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樂器名。撥絃樂器,形似瑟,古為五弦,秦蒙恬改為十二弦,唐以後加十三弦,現已增至十八弦、二十一弦、二十五弦等。戰國時,已見秦箏。段注本《說文解字.竹部》:「箏,五弦筑身樂也。」《史記.卷八七.李斯列傳》:「夫擊甕叩缻,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晉書.卷八一.列傳.桓宣》:「奴既吹笛,伊便撫箏而歌怨詩。」唐.李商隱〈無題〉詩:「十二學彈箏,銀甲不曾卸。」

2. 「風箏」:

⑴ 一種童玩。以竹骨糊紙,引線使之乘風飛昇。或稱為「風槎」、「風鳶」、「紙鳶」、「鷂子」。

⑵ 懸於簷間之小金屬片,風起聲作。唐.李商隱〈燕臺〉詩四首之二:「雲屏不動掩孤嚬,西樓一夜風箏急。」

注音: ㄓㄥ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箏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