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教師行為研究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Research Into Teachers Behavior
作者: 梁茂森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教師行為研究指採取科學的方法,對教師在教學時所表現的行為進行研究。
  教學活動為師生交感互動的社會歷程;弗蘭德斯(Ned A. Flanders)於一九七六年創用「社會互動分析法」(social interaction analysis),將教師行為分為直接影響及間接影響的行為,其後,謝佛(Cheffers)、麥西尼(Mancini)與馬丁尼克(Martinek)於一九八○年修訂弗氏的分析法,編製[弗蘭德斯社會互動分析謝佛修訂系統量表](Cheffers Adaptation of 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 簡稱CAFIAS),以測量體育教學時的教學行為。嗣後其他學科的教學亦應用來評定教師的行為,該量表將教師行為分成正向價值評定、接受或運用學生的看法或感受、問問題、呈現資訊或引導以及負向價值評定等五類,每一類均含教師的語言與身體行為兩部分。對於互動的教師行為研究,亦有將教師行為分成「教師導向模式」(Teacher-Directed Model, 簡稱TDM)及「共同決定模式」(Decision-Sharing Model, 簡稱DSM)以研究教師行為。另有採用質的研究模式來進行研究,對同一位或同一群教師連續進行長期(如一學期或一學年)觀察,憑觀察的結果作深度的詮譯,以了解教師行為的意義及所發生的影響。
  上述對教師行為的研究,除了由研究者直接觀察之外,大多同時將教師在教學前後及其過程中的行為錄影,再運用教師行為觀察系統進行分析,並以因素分析法認定教師行為因素,探求其與學生學習成就間的關係。
  對於實習教師及初任教職者而言,教師行為研究提供楷模,有益其教學成效的提升。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教師行為研究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