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砧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 注音: | |
| 漢語拼音: | zhēn |
解釋:
|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砧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 注音: | |
| 漢語拼音: | zhēn |
|
解釋:
[名] 1.古代製衣前擊搗布帛或搗洗衣物時,墊在布帛、衣物下方的石板。唐.白居易〈太湖石〉詩:「磨刀不如礪,擣帛不如砧。」元.王禎《農書.農器圖譜.集一八.織紝門》:「蓋古之女子對立,各執一杵,上下搗練於砧,其丁東之聲,互相應荅。今易作臥杵,對坐搗之,又便且速,易成帛也。」清.林朝崧〈搗衣澗〉詩:「滿簾紅日起來遲,已有新妝到水湄;一片砧聲和笑語,引人清曉隔花窺。」 2.切菜時所墊的板子。如:「砧板」、「肉砧」。唐.竇牟〈奉使至邢州贈李八使君〉詩:「南畝行春罷,西樓待客初。甕頭開綠蟻,砧下落紅魚。」宋.歐陽修〈憎蒼蠅賦〉:「杯盂殘瀝,砧几餘腥。」 3.參見「砧鑕」條。 |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砧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 四縣音 |
|
| 海陸音 |
|
| 大埔音 |
|
| 饒平音 |
|
| 詔安音 |
|
| 南四縣 |
|
釋義:
|
|
| 四縣音 |
|
| 海陸音 |
|
| 大埔音 |
|
| 饒平音 |
|
| 詔安音 |
|
| 南四縣 |
|
釋義:
|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砧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 音讀: |
tiam
|
解釋:
|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砧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 注音: | ㄓㄣ #ㄓㄣ |
| 正字: | 椹 |
| 異體字/附錄字內容: |
〔關鍵文獻〕 《正字通.木部》。
▲此字釋義為斧質、擣衣質時,為「椹」之異體。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砧 |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