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事物紀原]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陳友民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事物紀原],凡10卷,宋高承編。民58年(1969)臺北新興書局影印本;民64年臺灣商務印書館「人人文庫」本。
  該書對於天地間諸事物,舉凡天地生植,正朔曆數、經籍藝文、禮樂刑政、州郡方域、歲時風俗、宮室居處、什物器用、技術醫卜、博奕嬉戲、草木花果、蟲魚禽獸之類,無不溯源探流、考其所自來。與清陳元龍所編之[格致鏡原],同是我國古代專門查考事物本原始末的工具書。原書僅載270事,經後人累加增益,始成目前的篇帙;補續之作最有名的,當推清人納蘭永壽增補的[事物紀原補]一書。兩書每一條目所述各有詳略,檢閱時可以互相參證。
  該書以卷統部,按部隸事。共分55部,部類名稱,以4字標目,並加次第,如帝王后妃部第3、冠冕首飾部第14、學校貢舉部第16、農業陶漁部第45、律令刑罰第52等。部下分事,如卷4經籍藝文部第17,便分載文字、圖書、書契、五經、巾箱、石經等44事。每部所分事類多寡不一,統計全書共分1,765事,事下分述各事物的起源與意義,並注明出處,俾便引證。
  清人所編[格致鏡原]100卷,便是受此書的影響。其體例與此書相近,分類編排,共分30類。也是以探求事物起源為宗旨的類事之書。該書記述範圍牽涉很廣,舉凡天地歲時、政術文學、倫常人事、方術巧藝,以及日常器具、鳥獸蟲魚等事物,無不加以探本鑒源。即所謂博物或格物致知之學,故稱格致;而每一事物又必溯其本始,故名鏡原。該書參考文獻很廣,舉凡經史、叢書、稗官、野乘等典籍,糜不加以採擷、收錄。而體例完備,編次又有條理,內容豐富,尤其又包含大量科學技術史的資料。與[事物紀原]比較,又屬後來居上。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事物紀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