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石經 - 教育百科
ˊ
shí jīng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í jīng
解釋:
石刻的經書。始於漢平帝元始元年(西元1),此後歷代都有石經,如熹平石經、正始石經、開成石經等。今可考見其文字者,以熹平石經為最早。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石經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張鍠焜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石經」在我國一般是指鐫刻在石碑上的儒家經典,又作為國家的標準經書版本。最早的石經是西漢平帝時,王莽命甄豐寫〔易〕、〔書〕、〔詩〕、〔左傳〕等而刻成的石經,今已王佚。目前尚可見到遺蹟的石經有以下幾種:
1.熹平石經:刻於東漢靈帝熹平四年(175),原本是由蔡皂以隸書寫成,包括〔易〕、〔書〕、〔魯詩〕、〔儀禮〕、〔春秋〕和〔公羊傳〕、〔論語〕等。2.正始石經:三國魏正始年間(240~249)刻石,有古文、小篆、隸書三種字體,所以又稱「三體石經」。3.唐開成石經: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刻,包括〔易〕、〔書〕、〔詩〕、〔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等;字體為楷書。4.蜀石經:五代十國時期後蜀國君孟昶命冊昭裔監刻,始刻於廣政元年(938),包括〔易〕、〔書〕、〔詩〕、〔周禮〕、〔儀禮〕、〔禮記〕、〔左傳〕、〔論語〕、〔孝經〕、〔爾雅〕;字體為楷書。5.北宋嘉祐石經:北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刻成,包括〔易〕、〔書〕、〔詩〕、〔周禮〕、〔禮記〕、〔春秋左傳〕、〔論語〕、〔孝經〕、〔孟子〕;有隸、篆兩種字體。6.南宋高宗御書石經:南宋高宗紹興十三年(1143)御筆親寫,包括〔易〕、〔書〕、〔詩〕、〔左傳〕、〔論語〕、〔孟子〕,以及〔禮記〕中的〔中庸〕、〔大學〕、〔學記〕、〔儒行〕、〔經解〕等篇。7.清石刻十三經: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刻成十三經,立於太學,嘉慶八年(1803)曾加以磨改。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石經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作者: 蘇瑩輝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石刻圖象、文字,在我國起源甚早,自西元2世紀以來的儒、釋、道三家,且以刻石作為保存其經典之用,可知用石刻來記錄文字,其功用實遠勝於青銅器皿的銘刻。釋氏刻經,幾遍天下,房山雷音洞之2,300餘石,極其雄偉!中山之法果寺,寶山之萬佛溝;或建石,或摩崖,莫不大書精刻,皆其特徵。儒家之六經,自遭秦火,漢、魏、唐、宋勼刻之外,官私石刻,寥寥天壤,據晚近學人葉鞠裳見聞所及而錄存者,唯〔孝經〕有兩全本,一為石臺〔孝經〕,唐天寶4年(西元745年),明皇御注御書。一為宋光堯書,紹興14年(1144)7月上石,在四川遂寧縣(初刻本在臨安,已佚)。此外,以易卦部分較多,如:李陽冰篆書謙卦,皖中有兩本,一在當塗之太平府學;一在蕪湖縣學。又南屏山興教寺有司馬光摩厓書家人卦,幽居洞有艮損益三卦,皆溫公八分書。而桂林彈子巖有張南軒書〔論語問政章〕。其節錄經文者,有朱熹書〔易經〕中太極一則,刻於武陵,「敬以直內,義以方外」8字,刻石於道州,諸家著錄,祇此而已。茲述漢、魏以降歷朝遞刻之石經如次:按漢之熹平,魏之正始,唐之開成,宋之嘉祐,以及西蜀孟氏,南宋高宗,皆嘗有石經之列,今唯開成十二經(無〔孟子〕)存西安府學,尚為全本,但字經後人剜改,其異同詳見烏程嚴氏校文,此外祇存殘石,或僅存殘拓孤本。至於漢代之石經,創始自平帝元始元年(西元1年)王莽命甄豐摹古文經、傳於石而刻之,計有古文〔易〕、〔書〕、〔詩〕、〔左傳〕。此後歷朝皆有石經,其文字今尚可考見者,有漢熹平、魏正始、唐開成、蜀、北宋、南宋及清7種:(1)熹平石經皆八分書,刻於東漢靈帝熹平4年(西元175年),經傳計〔易〕、〔書〕、〔詩〕、〔儀禮〕、〔公羊〕、〔論語〕6種(按〔儒林傳〕作五經、此從〔蔡邕傳〕);(2)魏石經立於正始中,每字有3種書體,一列古文,次篆書,次隸書,各一列,故亦稱三體石經。其古文,頗似宣和博古圖所摹鐘鼎文,隸書秀勁,亦與上尊號受禪表諸碑異。魏石經之立,上距熹平已60餘年,雖有殘損,已經修補,且正始所刻之〔尚書〕、〔春秋〕二經,亦表裡刻,表為〔尚書〕,裡為〔春秋〕,與漢石經之諸經自為表裡者,微有不同。據〔說文敘〕及〔漢書藝文志〕稱,〔尚書〕、〔春秋〕皆有孔壁本,是即漢、魏間傳據之古文。以此二經立諸太學,以應古文學家之要求,實當時必要之舉。其所以用三體者,以古文難識,列篆、隸二體於其下,以為釋文,蓋即所謂「以今文讀之」之意;(3)開成石經,刻於唐文宗開成2年(西元837年),有九經文字;(4)蜀石經為蜀孟昶命毋昭裔楷書〔易〕、〔詩〕、〔書〕、〔三禮〕、〔三傳〕、〔論〕、〔孟〕十一經;(5)北宋石經為宋太宗翻雕蜀十一經;(6)南宋石經為高宗御書五經於臨安府學,吳氏續刻之者;(7)清石經為清乾隆間詔刻十三經於太學,嘉慶8年(1803)加以磨改。以上率皆官方所刻(甚至御書)之石經,至於民間立石撰書的經典,數量尤多,不勝枚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石經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