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祈禱、默觀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ontemplation Prayer
作者: 徐可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教會在其生活傳承中,一向視祈禱為「舉心歸向天主,或向祂祈求美好事物」(〔天主教教理‧二千五百五十九號〕(The Catechism of the Catholic Church, 1994))。祈禱方式一般分為口禱與心禱,心禱又分為默想與靜觀(或默觀)。但最重要的,是祈禱時「心在」天主面前,和祂有生命的接觸、交流、共融(〔天主教要理‧二千六百九十九-二千七百號〕)。反之,如果只是閱讀一篇經文或有口無心地誦念,那就不是真的祈禱;閉目靜坐的本身也不是祈禱;如果只是讓心「空」下來,而不是在空下之後更讓「真實」的天主來充滿,那也不是基督徒的祈禱。所以祈禱的本質是「以心神、以真誠」接觸到天父,接觸到基督,身心與之同在。
  以內容而言,祈禱可分為感謝、讚頌、求恩等。在教會的公共祈禱中,不僅將上述內涵都包括在內,而且又是一切祈禱的活泉與圓滿,那就是每天所舉行的感恩祭(一般又稱彌撒)。所以參與感恩祭,就是同基督和教會一起,在聖神內,將自己和一切需求都奉獻給天父,「為讚美並光榮祂的聖名,也為我們和祂整個聖教會的益處」。此外教會也編訂一些為團體或個人方便使用的經文,比如〔每日誦禱〕、〔每日禮讚〕、〔教友常用經文〕等。在這些所有的經文中,主基督親自教導的〔天主經〕常是一切經文的典範與中心,因為祈禱的終極目標是舉心歸向天父而祈求:「我們的天父,願你的名受顯揚;願你的國來臨;願你的旨意奉行在人間,如同在天上。……」不斷「用心」誦念這篇經文,可使我們逐漸意識到,如果只是以「求福免禍」的心態,一味祈求天主賞給我們現世的成功順利(或財富尊榮等),那是何等膚淺、幼稚的祈禱-只求「自我滿足」,完全不顧天父的心願!
  至於默觀(或靜觀),依照聖女大德蘭(St. Teresa of Avila, 1515~1582)的說法,「默觀是人自知蒙受天主之愛,因而不斷單獨與祂神交密談,猶如朋友之間的親密相處」。要進入默觀必須先「收心專注」,將自己完全放在天主手中,求祂淨化、改善。默觀是天主子女的祈禱,深知自己卑微貧乏,全託於天父的無限慈愛,只求同祂鍾愛之子基督日益密切合一。所以在默觀祈禱中,心靈日漸「專注」於天主而念念不忘,因而與「生命根源」(〔天主聖三〕)有不斷的交流共融,日益顯出「人為天主肖像」的真面貌(〔天主教教理‧二千七百零九-二千七百一十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祈禱、默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