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教育〕(羅素) - 教育百科
〔 | |
論 | |
教 | |
育 | |
〕 | |
( | |
羅 | |
素 | |
)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On Education] (Russell) |
作者: | 徐宗林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論教育〕是羅素(B.A.W. Russell, 1872~1970)多本教育論著中的一本早期作品;這本書出版於一九二六年,全書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教育理想,第二部分是品德教育;第三部分是智育。在教育原理及教育目的的討論中,羅素的教育觀念,已溶入了當時的心理學知識,例如:他注意到當時學者們強調的一個論點,即是教育包括了對本能的薰陶而不是對本能的壓抑;教育目的之一,就是要盡量減少外來的、強迫的管束、訓練或陶冶,而是要求學生內裡的、自我的管理。羅素強調及早的培養自我控制的能力顯得較為容易,延後再來培養則顯得困難較多。因此,他特別強調兒童早期的教育。羅素以為構成社會的個人,需要經由教育的歷程而養成具備活力、勇敢、敏感及智慧的個人。這些個人的特質,可以經由身體、情感及心智方面的活動加以發展。一旦社會由這些特質的個人組成,則社會必定是一個健全的社會。羅素深信,社會是否能夠安定地發展,有賴於個人具備此四種品德與否。羅素早在一九二六年時,就提出了一般人們當時不易開口的性教育;他認為性問題是兒童正常成長過程當中必然會提出的問題。他提到兒童對性的好奇,從二歲就開始了。父母回答兒童對性引出的問題,便是最佳的性教育時機。在態度上,父母或教師必須對兒童性問題,給予真實的答案;其次,父母或教師必須將性知識看成類似其他知識一樣,不要將性的問題神祕化才對。羅素也談到死亡教學的問題;他以為兒童若提到死亡問題時,作父母或作教師的,就不應該迴避,同時也不要因為大人宗教信仰的堅持而教導孩子說,「人死後會復活」。顯然,羅素希望大人不要將宗教信仰與經驗知識混而為一。他也期望教師不要把死亡變成了兒童內心常常困擾的一個神祕性的問題。在本書的第二部分,羅素談論了兒童的恐懼、遊戲、幻想、自私、真誠、懲罰、同情等兒童教育上的問題。羅素在這本書裡,表達了他對品德教育的重視,以及強調良好習慣的養成。對於大學教育的觀點,他提到今後大學已不再是培養英國紳士的場所了;大學必須走向專業教育、專門人才的造就、高深學術的研究等方面。這位英國近代偉大的數學家、邏輯家及哲學家,對於教育的信念甚為堅定,因為他在本書中曾經說道:「教育是開啟新世界的鑰匙。」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