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勸學篇〕(張之洞) - 教育百科
〔 | |
勸 | |
學 | |
篇 | |
〕 | |
( | |
張 | |
之 | |
洞 | |
)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康世統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勸學篇〕(非〔荀子〕書中之〔勸學篇〕)為清張之洞(1837~1909)所著。張氏字孝達,號香濤,河北南皮人,是清末在政治、工業、教育、學術各方面,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人物之一。他二十七歲中進士,早年以攻訐時政,成為「清流」派的重要代表。中年歷任各省學政、巡撫、總督,創辦了眾多著名的書院和洋務學堂,並且大力提倡留學教育。晚年側身軍機樞要;光緒二十九年(1903),主持制定我國第一個近代學制,即〔癸卯學制〕;三十一年積極參與廢除科舉制度的教育改革,供職中樞,主管學部。在四十餘年的仕宦生涯中,張之洞勤理學政,致力教育改革,不僅有豐富辦學經驗,而且有自成系統的教育思想理論。這些思想主要呈現在他的教育論著中。從早年的 〔輶軒語〕、〔書目答問〕,到後期的〔勸學篇〕,以及一些關於科舉、教育等方面的奏章。 〔勸學篇〕一書,凡二十四篇,包含內篇有九,講中學;外篇十五,講西學。他說:「內篇務本,以正人心;外篇務通,以開風氣。」所謂「本」,即有關世道人心的儒家倫理修養。這是立身根本。所謂「通」,是指工商學校報館諸事,可以變通舉辦。全書主要在呈現「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教育主張。 張之洞認為:中國落後西方的主要原因,不在於以儒家為主體的三綱五常,而在於政治制度及一般生產技術。隨著時代的變遷,治國之道也要跟著改善,因此他既反對守舊派堅持一切舊學都好,所有舊法不變的作風;也反對維新派的變法改革,毫無擇別的全盤西化。他提出了「中體西用」的主張,希望透過這個方式,一則保有中國傳統美德,一則吸收外人經驗,促使國勢昌隆。他保護我中華文化的苦心及睿智,是令人讚歎與感佩的。 此書一出,廣受當時在位者及外國傳教士的看重與歡迎;光緒皇帝如獲至寶,「詳加披覽」,以為「持論平正通達」,「於學術人心大有裨益」。慈禧太后更下令軍機處給各省督撫學政各一部,要求他們 「廣為刊布 ,實力勸導」。不久,〔勸學篇〕作為「欽定維新教科書」,不脛而遍於海內,十日之間三易版本,先後譯成英、法文出版,廣為當時外國人所注目,以為是「中國唯一的希望」。可以想見張氏所主張「中體西用」的教育思想,影響範圍之大,層面之深。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勸學篇〕(張之洞)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