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法國檔案事業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詠仁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法國檔案工作有比較悠久的歷史。現在國家檔案館保存有7世紀以來記錄國王生平事績的羊皮紙文件。12世紀法王腓力二世在巴黎王宮建立了皇家檔案庫,1250年代路易九世將其遷至宮中專門保管聖物的聖小教堂,稱為憲典寶庫,主要保存國王及其辦事機構的檔案,是中世紀歐洲最大的檔案館之一。15世紀末至16世紀,法國成為中央集權封建制國家,並由於紙張的普遍使用使檔案的數量迅速增長,因此相繼出現了各種等級的封建莊園檔案館、教會檔案館、城市檔案館、行會檔案館、公證所檔案館、大學檔案館和私人檔案館等。17世紀到18世紀,隨著資本主義因素的增長及國家事務的增多,檔案館進一步發展,至18世紀末,全法國約有10,000個檔案館。
  1789年法國大革命推動了檔案工作改革,以後又不斷發展改革的成果:1790年成立了近代歐洲第一個國家檔案館,1796年又成立了各省檔案館;1841年至1842年普遍設立了市鎮檔案館和醫院檔案館;1796年頒布了「穡月七日檔案法令」,集中體現檔案改革的思想和原則;1884年設立了檔案局,統一管理全國的檔案工作:1841年的省檔案館條例中首次提出了全宗的定義和尊重全宗的原則:全宗是來源於一個行政當局、一個公司或一個家庭的全部檔案,檔案人員在整理檔案時不得將全宗內文件拆散;檔案館實行開放的原則,最初國家檔案館每週開放3天,法國公民可以來館查閱檔案,1970年的「法蘭西共和國檔案法」規定所有公共檔案從形成之日起滿30年可以自由查閱;1821年創辦了第一所檔案學校--法國國立文獻學院,開始了正規的檔案專業高等教育。法國檔案工作的一系列改革從根本上改變了檔案工作的性質,使檔案館事業成為國家的一項專門事業,結束了封建時代檔案館的附屬地位和分散、封閉的狀態,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國家檔案機構;檔案集中統一管理的原則、檔案開放的原則和尊重全宗的原則成為近代檔案學的基本理論原則。法國檔案工作的理論與實踐,開創了世界檔案史的新紀元,對近現代各國檔案事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目前,法國除國家檔案館外,還有95個省檔案館及其所轄的30多個省文件中心,36,000多個市鎮檔案館和醫院檔案館。法國檔案工作者協會成立於1904年,會刊是〔檔案報〕(季刊)。法國是國際檔案理事會(ICA)的籌備和發起國之一,國際檔案理事會自1950年成立至今總部一直設在巴黎。1951年起,受國際檔案理事會委託,法國開辦檔案講習班,為各國培訓檔案幹部,促進了國際檔案界的交往與合作。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法國檔案事業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