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國際文教交流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International Culture and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作者: 蘇永明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國際文教交流在中西教育史上,較為人所熟悉的有羅馬文化的希臘化及唐朝文化大量傳到日本所造成的大化革新。前者是希臘亡於羅馬,可是在文化上卻是相反,希臘文化廣披於羅馬;但羅馬帝國最後仍舊發展出他們自己的文化特色。日本也因唐化而奠定了日本文化的基礎,一直到西方帝國主義興起後,整個世界進入西方化(Westernization)和歐化(Europeanization),日本才逐漸擺脫中國文化的影響。但上述史實中,文化的交流成分並不高,還是偏於單方面的學習或移植,與真正平等互惠的交流仍有一段距離。
  在國際文教交流中,留學生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因為他們在當地生活一段時間,才有機會學會當地的語言及風土人情,乃至於專業知識。唐朝玄奘到印度取經,在當地經過多年的磨練才學成歸國。日本的大化革新也是派遣留學生當先鋒,當時叫「學問僧」。中國到清末,派遣留學生出洋仍是學習他國文化的捷徑。因此,從留學生的走向,就可以窺得文化的流向,也就是弱勢文化常向強勢文化學習。以美國為例,一直到二十世紀初,其留學生仍往歐洲學習,以求得西洋文化的精髓。在今天,南半球的留學生大都往北半球跑,大批的東方留學生往西方跑。西方國家也一度非常慷慨地敞開大門,提供各種學習機會及獎學金,給來自他們眼中的「第三世界」留學生。可是,近年來由於經濟的不景氣等因素,使得這些善門也一一關上,改以收取高昂的學費。而部分留學生也未盡文教交流之責,往往不願回國而居留於異邦,變成以追求個人美好生活為目標。
  在二十世紀,由於交通及各種溝通媒介的發達,地球村已是日益接近的事實,在國際文教交流上也越頻繁。在國際聯盟時代,已有國際教育局於一九二九年在日內瓦設立,雖然國際聯盟已消失,但國際教育局仍改隸聯合國的教科文組織(UNESCO),且其本身仍有相當的自主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一九四六年首次召開大會,至今仍從事多種教育研究、國際合作和推廣等工作。國際合作的部分算是與文教交流較有關係,聯合國文教組織透過各種大會及區域的部長會議,對於促進各國教育之互相認識與了解有相當的貢獻。
  文教交流乃是促進各國相互了解的最佳方式,以消除文化間的隔閡,是一種平等互惠的交流。但歷來的各種交流仍偏於單方面的學習或模仿;這種基於功利心態的學習常會產生「酸葡萄」或「甜檸檬」的心態,未能真正以學習的態度來了解和尊重異國文化,這都不能算是真正的交流。我們所期待的是各文化間能相互尊重,欣賞多種文化的成就,這才能達到真正的交流。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國際文教交流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