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人格統整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Integration of Personality
作者: 王淑俐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格統整是一個尚未完成確定的名詞,有許多同義字如自我實現、成熟、心理健康等。綜括現有的研究,可由人格結構及人格發展兩方面來解釋。以人格結構來說,人格統整是指組成人格的各種成份和特質具有整合性及持續性。整合性是指人格的各種成份或特質能分工合作,互相協調與補足。如精神分析學派所認為的人格三個部分,本我、自我與超我,要相互調和作用,不會有衝突或矛盾,即是正常的狀況,亦即顯示人格的統整。人格是個動態的整體,在適應環境時,正確的人格表現,仍維持穩定及一致性,故而心理衝突較小,善於適應環境。以人格發展來說,人格統整是指人格發展至成熟及自我實現的階段。如艾利克森(E.H. Erikson, 1902~1979)所倡的「心理社會發展論」(psychosocial theory of development),將人的一生分為八個發展階段,最後一個階段即「統整或失望」階段(integrity vs. despair),就是說,當個人對其一生做一回顧,而發現一切心安理得、問心無愧時,即可稱為「人格統整」;又如馬士洛(A.H. Maslow, 1908~1970)所倡導的自我實現者,是最高層次的人格統整。統括各種研究發現,統整的人格表現出能夠肯定自己,尊重別人,對自己的知識和判斷能力有信心,除對自己和別人的肯定態度外,對環境和遭遇都持積極的觀點。同時研究也發現,統整的人格自七歲左右已經出現,其特徵幾乎和二十七歲者無異,所以人格統整可能也包括於發展潛能之中。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人格統整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