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名稱權威合作計畫(美國)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Name Authority Co-Operative Operations,簡稱 NACO
作者: 程麟雅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名稱權威合作計畫係由美國國會圖書館(以下簡稱LC)與美國政府出版局(以下簡稱GPO)圖書館,雙方協議共同使用與維護名稱權威檔。1970年代中期,美國國會印刷聯合委員會(U.S. Congress JointCommittee on Printing)的一些成員提議LC使用GPO在〔美國政府出版品目錄月刊〕(Monthly Catalog of U.S. Government Publications)上的編目紀錄,以取代自行編目美國聯邦文獻的單行本。藉以減少重複編目,也可直接取用為檢索點,LC毋須再調整標目。貿施日期為1977年10月3日。1981年採用AACR2後,LC開始使用GPO圖書館的記述編目來處理聯邦文件單行本的完整編目(Full Cataloging);同時,GPO也開始貢獻叢書權威紀錄。
  其主要任務有2:(1)製作一個全國性的權威檔,以合乎LC品質標準的紀錄來支援書目的合作;(2)分攤編目過程中最貴部分(即指權威控制)的成本負擔。
  1979年起,會員圖書館陸續加入,首先是德州州立圖書館,繼之1980年的威斯康辛大學(麥迪森校區);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及其他6所大學圖書館。從此邁入穩定成長階段。截至1988年,共有42個會員圖書館。
  最初以人工方式作業,由會員圖書館在工作表上填寫該輸入的資料內容後,寄給LC處理。主要缺點是要增加一筆紀錄到資料庫中,得花上一段時間,因為LC得加以審核,故時間上會有所耽擱;再者,會員圖書館之間容易重複製作某一筆紀錄,造成浪費。
  1983年初,資料的轉換,由人工改為線上合作,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等2所圖書館要求經由遠端終端機(Remote Terminals)方式直接輸入書目紀錄與支援權威紀錄到LC的MARC資料庫。最新的發展是應用系統聯結計畫(LSP-Linked Systems Project),LC用以聯結RLIN、OCLC-WLN3大書目中心,使其能更有效率的互享資源,避免重複。例如Early Notice Record (ENR)與Change Message Record(CMR)的時間耽擱問題,得以迅速、有效解決。最早連線LSP的是RLIN,於1985年8月26日,OCLC則於1987年1月27日。透過LSP,會員圖書館可經由其所屬之書目中心,將權威紀錄傳送給LC的主檔(Master File),謂之貢獻(Contribute),再由LC發布(Distribute)給各書目中心。
  自1986年10月1日起改名為National Coordinated Cataloging Operation,但仍簡稱為NACO。目前的NACO除了仍接受權威紀錄外,也接受書目紀錄與期刊權威紀錄。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名稱權威合作計畫(美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