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碼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jiě mǎ |
解釋:
1.將編碼過的訊息轉換成原來所代表的訊息。 2.在無線電及通訊方面,經常需要將欲傳輸的內容加以編碼保密,及附載到可發射波上送達遠方,接收端便需要一組解碼電路,以便解讀所收到的訊息。 3.在數位訊號傳輸方面,訊號要藉由網路或其他介面傳送、儲存,也需要做適當的編碼,接收時再還原。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解碼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decoding |
日期: | 2003年6月 |
出處: | 資訊與通信術語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一)編碼的反向過程,將碼解譯後還原成編碼前的符號或字元。 (二)在磁性媒體中,把記錄在媒體上的讀出資訊序列轉換成記錄前的輸入資訊序列的過程。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解碼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基本資料
英文: | Decoding |
作者: | 毛國楠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當閱讀的時候,看到一個印刷的字形,如何辨認這個字的意義,從訊息處理的模式而言,「解碼」就是在閱讀時把視覺管道傳進來的形碼加以破解,使形碼變得有意義的歷程。 根據心理學者艾瑞(L.C. Ehri)的說法,解碼涉及兩種歷程,一是比對,一是轉錄。比對是將進入視覺管道的字形與存在長期記憶中的字形相比對,然後引發字義;所以比對是直接觸接字義的歷程。而轉錄則是進入管道的字形先轉換為字音,然後才間接引發長期記憶中的字義;所以轉錄是屬於間接觸接字義的歷程。轉錄的最後結果是把字義辨認出來。 語音轉錄的歷程源自拼音文字的想法,是否適用於漢字閱讀,根據曾志朗在民國八十年的研究,支持漢字處理乃基於多重線索的觀點,亦即同時採用語音、字形、字義等線索所提供的訊息,使漢字閱讀更有效。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解碼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