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先驗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ranscendentalism
作者: 俞懿嫻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先驗論最早是由康德(Immaunel Kant, 1724~1804)所提出,即主張在審察知識客觀性時 ,以先驗方法(Transcendental Method),批判知識的範圍、限制與可能性。這裡的先驗方法是指反省認知主體的先天條件;康德認為先驗自我(Transcendental Ego)具備感性的時空形式與悟性的範疇形式,是一切認識經驗之所以可能的必然條件。康德之後,德國觀念論者與新康德主義者也經常考察自我與主體的認知條件,他們的學說充滿先驗論的色彩。
  先驗論也常用以指十九世紀美國新英格蘭地區發展出來的哲學思潮。譯為超驗,論者主張萬物同體、人性本善。智慧洞見可超越邏輯思維與感官經驗的限制,直悟真理。此派論者可以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1803~1882)與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 1817~1862)為代表。愛默生擷取康德的「直觀優位說」(the Supremacy of Intuition),以及神祕論者司威登保(E. Swedenborg)的直觀論,認為直觀不只是人類意識的構成要素,還是對事物本質的掌握與頓悟。透過直觀,人的心靈可臻智慧之境,把握先驗真理(Transcendental Truth)。此類真理既具普遍規範性(Universal Normativeness),又有其必然性。
  梭羅則認為智慧經驗與對超驗事物的把握,純然出於個人對自然的冥想,尤其是獨處時的冥想。當個人與自然水乳交融之際,不免讚歎造物的雄偉神奇,井然有序。「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自然在靜默之中不斷創造化育,人生為自然的一分子,卻得天獨厚的能言能思,可謂自然的代言人。唯世俗社會矯造文明,使人喪失了自然真性和良知良能。
  超驗論者在政治上的立場不同於十八世紀流行的功利主義;基本上他們反對「大政府」(萬能政府)的作法,主張無政府(或減少干擾的政府)、社會主義的群居生活。他們同時也是爭取婦女投票權、改善勞工環境、自然飲食、自由信仰、教育革新等活動的鼓吹者。超驗論者的思想與作法,對美國實用主義者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 1842~1910)與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影響最深。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先驗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