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觀法 - 教育百科
內 | |
觀 | |
法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Naikan Psychotherapy |
作者: | 劉焜輝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內觀法又稱內觀療法,內觀療法與森田療法是近年來倍受國際心理治療界矚目的頗具東方色彩的心理治療。 內觀療法為日人吉本伊信所創,源自日本淨土真宗的宗教精神修養法,稱為「身調心」(mishirabe),即不飲食、不睡眠去悟生死無常、轉迷開信的修養。吉本加以改造,使一般人也可以去做,並改稱為「內觀」。內觀法起初在少年犯矯治方面應用,頗具績效,後來在精神官能症、精神病、酒精中毒、藥物依賴方面也被認定有治療效果。日本於一九七八年成立日本內觀學會,內觀療法的臨床研究相當可觀。 內觀療法的治療機制如下: (1)罪惡的意識與接納。認為罪惡感的察覺很重要:可以祛除拒絕改變的態度;對於別人的恨意與不滿消失;可以放棄虛偽面具,尋回真正的自我。 (2)愛的重新體認和同理心與共同意識的建立。要求去察覺他人的愛。愛的重新體認:去體會往過去的人生過程中,有那些人關愛到我;同理心與共同意識的建立:內觀愈深,人際關係也愈明確而有分寸。內觀者與他人產生連帶意識,最後克服存在的空虛與孤獨。 內觀療法有「集中內觀」和「日常內觀」二種,前者是住宿一週,進行集中的內觀,後者是回到日常生活去進行的內觀。內觀療法分為導入期、初期、中期、終結期。 (1)導入期:分別坐在房間四個角落的屏風裡,第二天早晨說明察覺自己的意義、過程及可能產生的抗拒,然後導入內觀。 (2)初期:系統的回想和內省的課題需要經過一~二天後才能進入狀況。初期階段的特徵是痛苦、雜念與內在抗拒而無法集中,稱為初期的困惑狀態。 (3)中期:第三天至第六天左右屬於中期。內觀加深,痛苦也隨之增加,對於自我改變產生最大的抗拒。內觀思考的確立或內觀所達成的人格變化是相當戲劇性地展開,內觀療法稱此為「轉機」。 (4)終結期:集中內觀通常舉行一小時左右的結束座談會,交換內觀體驗。個別內觀,經過一星期的靜座內觀,總會帶著若干成就感回去。 內觀療法在醫療上的應用,可以適用於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問題、不同症狀的案例。其治療效果有三:第一、是自我觀念與對於他人的看法之改變;第二、在感情和感覺層面有所改變;第三、在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係有所改變。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內觀法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