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腦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diàn nǎo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電腦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diàn nǎo |
解釋:
一種能接受資料,並按照人為指示的方法將它處理,並產出有用結果的裝置。通常由輸入設備、輸出設備、中央處理器、主記憶體及算術與邏輯單元等五大部門所組成。參見「電子計算機」條。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電腦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Computer |
作者: | 陳妙智 |
日期: | 1995年12月 |
出處: |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電腦亦稱電子計算機,是依照一組存在於內部的指令去處理資料的一種機器。電腦與其相接的所有設備統稱為硬體。告訴它做什麼的指令統稱為軟體。一組執行某一工作的指令稱為程式或軟體程式。(一)電腦做什麼? 程式中的指令指揮電腦做輸入、儲存、處理和輸出。 依據儲存的程式觀念,電腦能叫進它的指令,並且依照它們的指示去工作。 在任何資料被處理之前,指令從磁碟、磁帶或其他來源被複製到記憶體中。處理機被指示去取得程式中的第一個指令並且開始執行。電腦將指令從記憶體中複製到控制單元,並且與其已建立的指令比對。假如這指令是有效的,處理機就去執行;若是無效的,電腦就停止執行。 處理機依序執行指令,直到它發現一個"GOTO"(去做)的指令為止。這個指令告訴它到程式中其他地方去執行新指令。每有新的資料進入時,處理機就依照程式的邏輯次序去處理。(三)電腦的演變 第1代電腦從1951年UNIVAC I的產生開始。真空管是其主要零件,記憶體是用薄的液體水銀管和磁鼓做成的。 第2代電腦出現於1950年代後期,電晶體代替了真空管,並且利用磁心線做記憶體,例如IBM 1401和Honeywell 800。電腦體積縮小了許多,而且穩定性改善了不少。 第3代電腦從1960年代中期開始,利用積體電路做成處理機,例如IBM 360和CDC6400。第3代推出了作業系統和資料庫管理系統,並且線上系統也蓬勃發展出來。 第4代電腦從1970年代中期到後期,電腦都是由晶片做成的。它產生了微處理機,而發展為個人電腦。第4代包含了將大型電腦和小型電腦整合於分散式處理/辦公室自動化環境中。 第5代電腦在1990年代早期成熟。大型積體電路和超大型積體電路技術的應用,使主機能放在每個人的桌上。聲音辨識、自然語言和外國語言翻譯、光纖、光碟等技術,將是第5代電腦的特殊功能。在本世紀末,預期電腦能與我們做某些智慧性的交談。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電腦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tiān-náu
|
解釋: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電腦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