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師法之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傅元龍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師法之化」出於荀子〔性惡篇〕荀子以人之性易趨於惡,「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性惡篇〕人性雖惡,但可以化,而使人性由惡至善的途徑,就是「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經過師與法的教化,再配合禮與義的引導,可使人性進入善。
  就荀子觀點,可見師的涵義,如說:「夫師,以身為正儀而貴自安者也。」「故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故師者乃指能以身示範,並可正確的指出人之過失。荀子極重師道,他說:「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國家之興衰,實繫於師道之隆退,故學者必以尊師為要。
  荀子所說法的涵義是由於荀子主張以人治為主,以法治為輔。其所言之「法」,充滿了禮義的成分。如說:「禮者,法之大分也。」「禮義生而制法度」荀子認為:「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則法雖省,足以遍矣;無君子,則法雖具,失先後之施,不能應事之變 ,足以亂矣。」據此可以說,荀子把「法」視為禮義道德的另一種形式。合起來說,荀子認為師法重要如:「故有師法者,人之大寶也;無師法者,人之大殃也。人無師法,則隆性矣;有師法,則隆積矣。」荀子同時指出,缺師法之化的後果;「故人無師無法而知,則必為盜;勇、則必為賊;云能,則必為亂;察、則必為怪;辯、則必為誕。」
  荀子言「師法」,常與「禮義」並稱。他說:「今人無師法,則偏險而不正;無禮義,則悖亂而不治。」因此,「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後正,得禮義然後治。」禮義的作用,在激發人的自覺意識,使其知所應為;師法的作用,在規範人的言行,使其知所不為。二者相輔相成,足以化性起偽,從根本上改造人性。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師法之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