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近攝鏡頭 - 教育百科
ˋ
ˋ
ˋ
ˊ
  • 漢語拼音 jìn shè jìng tóu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ìn shè jìng tóu
解釋:
可在極近距離攝影的鏡頭,其接近的程度,能使實物與影像的比率達到一比一,用於翻照或昆蟲花卉等攝影,最能發揮其特性。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近攝鏡頭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acro Lens
作者: 田耐青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攝影展中所看到的生態相片,如一隻昆蟲棲息在樹枝上的特寫,或是花朵的特寫,常令人有驚豔之感。所以會有這種驚豔的感覺,除了因為這些被攝主體本身的美感之外,最主要是因為這些相片將我們平日所熟悉的物體以一種新鮮的、從未用肉眼看過的方式呈現出來。在生態相片中,背景及前景通常都是模糊的,而被攝主體不但影像清晰而且比例相當大,可以讓人看到局部的細節(如花朵雄蕊上的花粉)。這些生態相片通常便是用近攝鏡頭所拍攝的。近攝鏡頭除了拍攝生態之外,舉凡翻拍相片、拍攝小件物品、拍攝大件物品的局部細節等,都必須借助近攝鏡頭才能完成。
  使用近攝鏡頭拍攝相片時,需要極為正確的對焦,因為當鏡頭與被攝主體之間的距離變短時,相片的景深通常變得很淺。如果被攝主體是平面的,通常攝影師可使用翻拍臺及防止反光玻璃來確保被攝主體與相機機身內的底片是平行的,如此可以得到清晰的影像。但如果被攝主體是立體的,則攝影師便得費一番心思,比方說用近攝鏡頭拍攝一隻瘦長型的昆蟲(如蚱蜢)的特寫,攝影師可以安排自己或蚱蜢的位置,以拍攝蚱蜢的側面,由於蚱蜢的體型屬瘦長型,由側面拍攝就不需太深的景深,如果選擇拍攝蚱蜢的正面,則攝影師必須考慮淺景深的限制,決定蚱蜢的那一部分必須清晰(如頭部清晰,但身體部分模糊)。然而淺景深也有好處,它可以增加相片的深度感覺,並且可用來強調重點。
  近攝鏡頭還可以與一些相機的附件(如蛇腹、接寫環、特寫濾鏡等)搭配,以增加其放大被攝主體在相片上比例的功能。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近攝鏡頭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