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實現性原理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rinciple of Actuality
作者: 俞懿嫻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實現性原理是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哲學的重要思想。「實現性」一辭希臘原文或為「energia」(英譯為act),或為「entelecheia」(英譯為entelechy)。前者指主動者(agent)的活動(activity),力量(force, power),足以作用於受動者而產生變化;後者指具備潛能或能力者,透過變化生成(becoming)的歷程,實現其潛能或發揮其能力。這類歷程可稱作「實現」(actualization, or realization)或「完成」(fulfilment)。
  根據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Metaphysics)與〔物理學〕(Physics),「實現性」是與「潛存性」(potentiality)互相對立的概念;後者形容事物尚未完備的狀態,前者則形容事物完備的狀態。亞里斯多德認為每個實體(substance)如人、樹、桌子等,均由質料(matter)與形式(form)共同構成。在實體變化成熟的過程之中,質料相當於一物的潛存性(或潛能);其中暗藏日趨完備的形式,相當於一物的實現性。對成人而言,嬰兒是質料,是成人的潛存狀態;成人則是形式,是嬰兒實現為成人的結果。對橡樹而言,橡籽是質料,是橡樹的潛存狀態;橡樹則是橡籽實現成為橡樹的結果。有機體的自然生長,就是由潛存逐漸發展成實現的持續過程。
  不僅自然物的生長發展可以用「潛存到實現」的歷程加以解釋,舉凡概念知識的形成,官能的使用,人造物的製作等,均可適用此一解釋模式。如吾人對概念知識的理解原即潛存於心靈之中,此刻理智可稱「被動理性」(passive intellect),一旦概念知識得到開發理解,理智即化被動而為「主動理性」(active intellect)。耳朵的聽力在沒有聲音刺激時,可說是處於潛存狀態,一旦有聲因而產生聽覺,即是處於實現狀態。陶土對陶器是潛存的質料,經由陶匠塑捏模造,窯燒成形,即成實現的器物。
  總結以上所說,實現是指一物依其內含的潛存形式與潛能(或外加的目的),藉著自身的主動活動或外力作用,以漸次完成實現其形式的過程。促成形式實現的作用與能力,即所謂「energia」;形式實現其自身,即所謂「entelecheia」,二者均為實現性原理。至於教育的歷程原在幫助受教者,由不成熟的潛存狀態漸次發展臻於成熟,實現受教者的內在目的與潛能,可說最符合「潛存到實現」的解釋原理。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實現性原理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