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奈斯迪那利火舞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Nestinari Fire Dance
作者: 張麗珠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在保加利亞接近土耳其邊境地區的人民,自稱為「Iconobori」人,意為「聖像崇敬者」,而非「聖像負載者」(Ikonophoroi)。伏加里(Vulgari)周圍二十英哩地區內之村莊,在其所稱之「康士坦丁與海倫娜之節慶日」(Feast of Constantine & Helena),燃起多處大火堆,並有二名女舞者,攜帶奉獻給康士坦丁與海倫娜之聖像,在火中穿梭起舞。此一崇拜始於伊蘇利安(Leo Isaurian)時,伊氏堅持其信仰,反對「聖像破壞者」(Ikonoblastes)所提之改換紀念儀式的主張。奈斯迪那利(Nesrinari)之名,兼具了早期景教派的信徒(Nestorians)(後來進入中國)及更早之「那薩芮尼」(Nusareni)(係自印度遷入敘利亞,建立此一教派)之意。直至目前,在印度仍有踏火(Fire-Walking)之儀式。奈斯迪那利火舞進行,首先在小教堂中禮拜,並配有Ratchenitza節奏之音樂。然後舉行對舞者之祝福,並在井邊儲水,以備灑注聖像之用。此時舞者穿越街道,形成一蛇形之《賀落舞》(Hero)。傍晚六時,將火燃起,所用之木材堆,高約五英呎,每邊延伸二十呎之遙。環繞這升起之火焰,又另有一蛇形舞隊跳《賀落舞》或《柯羅舞》(Hero or Kolo Dance)。此時,並有兩名男子攜帶聖像與教士一人出現。兩名男子繞著熾熱的餘燼而行,Ratchenitza音樂亦再響起。兩名女舞者再接受祝福,時而舞蹈,時而靜止。然後兩人似進入精神恍惚狀態,他們穿過火而舞三次,再繞火而舞三次,雙足卻未出現被灼之水泡;所穿之黑色衣服亦毫無火燒之痕跡。曾經有人記載,在某一場合中,羅馬教士帶領一男孩參加踏火,以示彼等亦能入火而不燃,結果男孩被嚴重燒傷。而參加踏火之兩名女性,由人在其後一分鐘之內檢查其雙足,並無燒傷傳現。這是拜奈斯迪那利儀式火舞之賜。其他村民圍成六個圓圈,依反時鐘方向,繞火而舞三次,再一次依順時鐘方向,然後再配以村民最喜愛之Ratchnitza音樂跳舞。就此觀之或有可能該火舞之跨張傳說是為宣傳者提供若干有關西歐巫婆舞(Wifch Dance)小說資料。
參照: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奈斯迪那利火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