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尾小灰蝶 - 教育百科
白 | |
尾 | |
小 | |
灰 | |
蝶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Euchrysops cnejus (Fabricius, 1798) 白尾小灰蝶 Euchrysops cnejus (Fabricius, 1798) 白尾小灰蝶又稱為奇波灰蝶。本種成蟲展翅寬約23–28mm。成蟲前翅略為三角形、前緣及外緣稍微弧形,後翅略似圓形、外緣後端有一尾突。雌蝶翅形比雄蝶寬圓。雄蝶翅背面有淺藍紫色閃鱗,僅前翅外緣及後翅前緣有褐色邊,在後翅近尾突處有兩個黑褐色斑紋。翅腹面淺褐色,前翅外緣為鑲白邊的褐色重紋、往內有一排鑲白邊的褐色斑紋、翅中央有一鑲白邊的褐色短紋。後翅有類似前翅的斑紋,但排列方式不同且近尾突處有兩個鑲橙環亮鱗的黑褐色圓斑,另在翅基前緣還有三個明顯黑褐色斑點。雌蝶翅背面顏色及斑紋與雄蝶明顯不同。翅背面為褐色,在前翅基半部後側及後翅基附近有紫藍白色閃鱗,後翅外緣有白色圈紋列,在後翅近尾突處的兩個白色紋半圈為橙色。翅腹面與雄蝶類似,但是斑紋顏色較深且較明顯。 本種幼蟲之寄主植物為豆科的濱豇豆、濱刀豆、曲毛豇豆及賽芻豆。雌蟲產卵於寄主植物的花梗或花苞上,卵為白色扁圓形,表面具稜刻及細小突起。幼蟲為綠色,體背有一紫紅色條紋。幼蟲取食寄主植物的花苞或幼果,老熟幼蟲在寄主植物附近的枯枝落葉間化蛹。蛹為褐色縊蛹,體表散佈黑褐色小斑紋。 本種成蟲與臺灣燕小灰蝶(Everes lacturnus rileyi)相似,而最大辨別特徵是本種雄蝶翅背面為藍紫色閃鱗,而後者則為藍色閃鱗;此外,本種後翅尾突位置在橙色斑之間,而後者則位在斑紋下側,此也可明顯區分兩者。 本種分布廣泛,包含於印度、斯里蘭卡、中南半島、東南亞、中國大陸、臺灣、日本以南島嶼、澳洲、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等地區,一年多世代,全年可見到成蟲,成蟲常在海岸附近活動,吸食植物樹液、花蜜。本種分布於臺灣南部海濱至低海拔山區,離島澎湖、蘭嶼、綠島亦有分佈,中北部少見。 |
|
知識 1: 皆陸生 |
|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白尾小灰蝶 | |
世界地理分布: | 中華民國 |
中文亞科名: | 藍灰蝶亞科 |
中文族名: | 藍灰蝶族 |
中文界名: | 動物界 |
中文目名: | 鱗翅目 |
中文科名: | 小灰蝶科 |
中文綱名: | 昆蟲綱 |
中文總科名: | 鳳蝶總科 |
中文門名: | 節肢動物門 |
學域-大分類: | 動物-昆蟲類 |
拉丁亞科名: | Polyommatinae |
拉丁屬名: | Euchrysops |
拉丁族名: | Polyommatini |
拉丁界名: | Animalia |
拉丁目名: | Lepidoptera |
拉丁科名: | Lycaenidae |
拉丁種小名: | cnejus |
拉丁綱名: | Insecta |
拉丁總科名: | Papilionoidea |
拉丁門名: | Arthropoda |
授權資訊: |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