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氣質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qì zhí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氣質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qì zhí |
解釋:
性情、秉性。指個人性格上的特徵,常受個體的家庭背景、生理狀態、社會環境影響。《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二:「那胡生比鐵生,不但容貌勝他,只見風流身分,溫柔性格,在行氣質,遠過鐵生。」《儒林外史》第四四回:「我出門三十多年,你長大成人了,怎麼學出這般一個下流氣質。」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氣質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Humors |
作者: | 謝庭芝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戲劇名詞。根據文藝復興時期的醫學,人體內有四種基本體液:血液、黏液、暴躁(黃膽汁)以及憂鬱(黑膽汁),用來主宰人的氣質。任何其中一種體液若佔多數即會成為一種獨特的氣質:血液過多會使得一個人愛好血腥;太多黏液,會變的冷淡;黃膽汁過多,變得易怒;而過多的黑膽汁,則使人變得憂鬱。班姜生(Ben Jonson)便將此理論應用在他的劇作《人各有所好》(Everyman in His Humor)中,每個角色皆根據他所屬的氣質而行動,舉例來說,如暴躁的諾維爾(Knowell)與嗜殺的賈斯提克勒門(Justice Clement)。人們相信這四種體液的平衡會創造一個完美的性情。氣質喜劇的理論不只用在圓形人物及英雄人物上,也使羅馬喜劇的現有人物典型增添了一點新意。 |
|
參照: J. P. Mobley《Dictionary of Theatre and Drama Terms》.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屬性: | 名 |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對應華語: | 氣質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氣質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