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思維心理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sychology of Thinking
作者: 賈馥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思維心理學是多種思維心理理論的集合名稱,包括思維的心理歷程、功能和認知作用。
  就思維的觀點言,從運用定義說,是物體或任何對象及對象關係的「表象」的次第。依所知覺的表象形狀的性質與異同定次第,將性質相同者歸在一起,不同者區分出去,依形象分次第的稱為直觀思維。皮亞傑(J. Piaget, 1896~1980)認為兒童年齡愈小者,愈堅持直觀的次第。
  「唯我」的思維全憑一己直觀,罔顧實際,一廂情願的想法含有天真或幼稚的成分,與理性思維有別。
  如果表象次第不是出自主觀想像,亦不以形象為基礎者,則稱非直觀的抽象思維或概念思維。建立表象關係的次第,即是思維活動。
  前蘇聯心理學研究思維者以認知理論為基礎,並納入邏輯、神經活動及資訊理論。視思維為主動的和有目的之認知歷程。
  從心理的角度看,思維是大腦的分析綜合的複雜活動,大腦皮質部將客觀的和語言的資料輸送至大腦,而發生後繼的作用。語言不僅是說明思想的工具,同時也是思想的元素,由此將客觀印象和行為抽象化,成為內在語言(思維)和外在語言的聯接。
  聯念心理學認為任何思想都由想像或粗率的意念用圖形方式呈現於心靈而成。由寇爾佩(O. Külpe, 1862~1915)領導的玉茲堡學派(Würzburg School),倡導「無想像的思想」(Imageless Thought),認為想像只是起點,要有抽象的內容和決定性的意向才會產生思想。
  以分析心理學聞名的容格(C.G. Jung, 1875~1961)以思維為心理的一項功能,分外向與內向二種。外向思維的材料是客觀的事實或有效的觀念;內向思維則是主觀的觀念。
  完形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對思維的一個重要觀點,認為在面對問題而無法解決時,一個意念突然如靈光一閃,出現了答案,稱為「洞悟」(Insight),即是最有效的思維作用。這個觀點也為晚近心理學家用來說明「創造性思維」(Creative Thinking),即一個新奇的意念突然閃現,具有不同凡響、出人意表的內涵,即產生意念者本人也會驚異不已。
  總括說來,思維是人類大腦的一種特殊功能,至今仍使人感覺神奇而又有神祕性,要想徹底了解思維歷程,心理研究尚須繼續努力,且需發現更有效的工具與方法。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思維心理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