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記憶學習法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nemonic Learning
作者: 段曉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記憶學習是一種能提高學習者對學習材料回憶程度的學習方法,其理論基礎是根源於認知心理學。從認知心理學的研究中得知,在短時間內對個體展示許多項目,但是只有那些引起個體注意的項目才能進入記憶中;並且只有那些經過反覆記誦而增強回憶強度的項目,才能夠長期記得,因此增強注意力與回憶強度是確立個體長時間回憶所必須的過程。
  記憶學習為了提高回憶學習材料的能力,因此從增強注意力與回憶強度著手。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可以藉著一些記憶策略,來形成與學習材料相聯繫的線索。而記憶學習使用的記憶策略可參考下列各點:(1)畫線法:利用畫線方式凸顯出學習材料的重要地方,增強學習者對學習材料的注意力,因此有助於學習及記憶;(2)作摘要:在學習後作摘要有助於學生思考的統整及組織;(3)頭字語(acronym):把學習材料中,每一個字的第一個字母聯結成一組字,以便於記憶與提取線索;(4)句子法(sentence):將訊息中單獨的項目結合成有意義的句子來學習和應用押韻方式,將資料的第一個字母組成句子:(5)敘述故事法(narrative story):將單獨項目的資料組成一個有意義的單位,而以這種單位可以組織成完整故事的方式;(6)位置法(method of loci):學習者首先要在心智中形成一組類似位置的視覺心像,然後將所要記憶的材料想像在某個房間或空間內,當記憶時,學習者想像走回房間,找回那些意像,再譯成反應或文字。
  根據上述注意的原則與增強回憶的記憶策略,配合羅倫納(Harry Lorayne)和盧卡斯(Jerry Lucas)的記憶模式,建立出學習記憶的模式,這個模式可畫分成注意材料、建立聯繫、擴大感覺意像與練習回憶四個階段。
  記憶學習模式的第一階段必須對需要記憶的事物或觀念予以注意並記住,例如,畫線法。第二階段就是使任何新的信息與你已經知道或記住的東西有聯繫,這樣的聯想包括觀念的連接或關鍵詞,例如,頭字語和句子法。第三階段則是為了增強回憶能力而修改聯想的意象,例如,敘述故事法使用戲劇化來增強意象。第四階段則是要求學生練習回憶所學的教材,例如,做摘要和位置法。
  記憶學習在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活動中有多種用途,只要學生能掌握記憶的原則並獨立地加以運用,那麼記憶學習運用的範圍就會變得極為廣泛。這樣的學習方式適用於所有需要記住材料的課程領域,包括學習詩歌、小說、演講或其他學科需要背誦的材料。
  記憶學習的成果是使學生能意識到學習是一個可掌控的過程,並且知道如何學習和如何改進學習。同時這樣的學習方式訓練學生的想像力,增強學生記憶特殊教材的能力,達成有效的記憶。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記憶學習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