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鵪鶉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ān chún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鵪鶉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ān chún |
解釋:
動物名。鵪雞目雉科鶉屬。形似雛雞,頭小尾短而圓胖,羽毛以赤褐色為主,善走而不善飛,以種子、穀類、昆蟲等為食。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鵪鶉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 鵪鶉 |
英文名: | Coturnix japonica |
描述: 雄鳥的繁殖羽頭上為黑褐色,中央線和兩側眉斑白色;頰和喉栗褐色,喉下部有一黑帶;背面肩羽、背、腰和尾上覆羽赤褐色,並有黑色V字形斑和不規則的黑色斑紋;翼褐色,初級飛羽之第1羽外瓣乳白色,其餘各羽有鏽赤色橫斑,覆羽羽軸乳白色;尾羽暗褐色,羽軸乳白色,有淡褐色橫紋;胸部淡褐色,羽軸白色;腹部和尾下覆羽軟皮黃色;喙灰褐色,尖端黑色;腳肉色。雄鳥非繁殖羽頰、腮和喉淡色,喉部中央有黑色斑點。雌鳥繁殖羽與雄鳥非繁殖羽近似,頰和喉淺灰黃色;上胸黃褐色,有左右並排的黑斑。雌鳥非繁殖羽與雌鳥繁殖羽近似,背部和兩脇的羽色加深,上胸斑點黑褐色,部分栗褐色。 |
|
分布: 於亞洲東部貝加爾、蒙古、中國的內蒙和東北、朝鮮半島、日本等地繁殖;冬季至日本南部、中國長江以南各省、泰國、緬甸及印度東北部越冬。台灣只有在北部和花東平原有發現紀錄。 |
|
作者: | 顏重威 |
授權方式: | |
資料來源: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Common Quail |
日期: | 2007年1月 |
出處: |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
辭書內容
學名: Coturnix coturnix |
|
形態: 體長17~18公分。體型小,尾短。雄鳥夏羽頭至頸部暗褐色,具黑色斑點,眉斑乳黃色;背部為暗褐色,並雜有黑色和黃色斑;喉和頸部為紅褐色;胸部以下呈黃褐色。雄鳥冬羽喉和頸部為黃褐色。雌鳥與雄鳥相似,但翼為黃褐色,喉部為白色,上胸有兩條黑褐色橫帶。 |
|
分布: 共5亞種,分布於歐洲、亞洲西北部及非洲。於歐洲、亞洲西部及非洲北部繁殖;冬季則往南遷徙至印度、非洲中部和西北部。 |
|
生態習性: 主要棲息於開闊的草地、農地。在野外不易被看見,但其響亮的三音節叫聲卻很容易辨認。常成對活動,但有時會成群覓食,成鳥多以覆蓋在地面的植物種子、幼芽、穀物為食,幼鳥則以昆蟲為食。緊急時多用跑的方式逃離而非用飛行的方式;儘管如此,鵪鶉也會長距離飛行到繁殖地繁殖,每年在歐洲繁殖的鵪鶉便是從非洲遷徙而來。雄鳥會先抵達繁殖地,並以叫聲吸引雌鳥與其交配,每窩為7至12的卵,孵化期18至22天,幼雛由雌鳥單獨照顧。 |
|
綱: 鳥綱(Class Aves) |
|
目: 雞形目(Order Galliformes) |
|
科: 雉科(Family Phasianidae)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鵪鶉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