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排隊理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Queuing Theory; Waiting-Line Theory
作者: 郭世琪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排隊理論是運籌學與管理科學中的一個理論,它是服務對象與服務次數不可預知的系統設計所必須而經濟的一項技術。排隊理論中採用「顧客」一詞代表人或事物,與之相關的是可用某些量來表示的變化因素,例如顧客到達服務點的方式、服務設備如何滿足顧客的要求、服務時間的平均數和變化範圍、閒置時間等等。在弄清楚顧客與服務設備兩方面的變化因素以後,就可以從經濟的角度來設計服務系統。排隊理論主要是由實際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在電話服務系統中,為某既定地區設計合理的電話外線條數,就是排隊論中的典型問題。若外線的條數多於最合理的條數,就會大大增加投資;若外線的條數少於最合理的條數,就會造成電路過度繁忙而影響服務。
  對圖書館方面,排隊理論的分析對資訊、通訊系統及其他服務性機構特別有用,尤其是服務需求遵循隨機模式,而服務量又與滿足需求新花費的時間有關時,此理論之應用最為需要。假設滿足需求的服務量有限且接近需求的臨界點,則排隊理論中的等待線即會形成,並且迅速成長而導致許多讀者並未接受服務即行離去。一般來說,此類系統約需超過需求50%的存量以提供便捷的服務。研究此類型的模式,首先是為電話公司而開發。為了讓顧客均有可用的電話線,須建立一套標準。後續的實驗和理論發展拓展了應用的範圍,作業研究方面亦利用此模式探討許多不同類型的服務型態。近來更應用至分時電腦系統設計上,以建立電腦處理作業上所占用記憶體時間的標準及優先順序。
  摩斯(P.M. Morse)是排隊理論方面著名的專家,他針對圖書館寫了一本〔圖書館效能〕(Library Effectiveness)。他認為圖書館中的使用者行為多可模擬隨機處理,亦即吾人可藉由隨機數學公式創造需求模式,且此類模式相當近於實際上的使用者行為。用這種方式,可預測在正當情況下,一般讀者對圖書館資料的獲取率,並評估諸如改變借期、購買複本或限制閱覽等規則的優缺點。最新的研究報告顯示魯斯(W.B. Rouse)運用此類技巧來判定圖書館服務櫃臺的最佳館員數並預測圖書館館藏的總流通量。因此,排隊理論最終的目的在於將服務成本與有關服務的各項成本作一分析,使其達到經濟平衡的狀態。它本身並不直接解決該項問題,但是它藉預測各種排隊的特徵如平均等待時間而提供決定所需的重要資訊。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排隊理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