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臺灣岩礁擬花螢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Laius taiwanus Yoshitomi and Lee, 2010 臺灣岩礁擬花螢 擬花螢科(Malachiidae)在分類上仍有爭議,長期以來他們被當成是姬螢科(Melyridae)下的一個亞科,近年則有學者主張應將姬螢科分為7個科(包含本科在內)。但這些見解或尚未被完全接受,或舊資訊仍被大量沿用,因此常可在文獻或網路資料上看到相同種類被放在不同科的狀況。本文採用擬花螢為獨立科的分類見解。此外,由於擬花螢科和姬螢科曾是同一個群,因此不少資料也使用相同的中文名,容易造成困惑,因此我們將兩個科的中文名分別開來。實際上臺灣並無姬螢科的紀錄。另一個中文名稱之為耀夜螢科,則有誤導之嫌,因為這些甲蟲並不發光,故不建議使用。擬花螢科全世界已知種類約有3000種,是小型的甲蟲,體長一般小於1cm。表皮較軟,體型多半為卵型、長卵型或梭型,略微扁平;頭部外露於前胸,觸角10–11節,呈鋸齒狀、櫛齒狀、單純或具有中央膨大部位的絲狀;翅鞘多半較頭部加前胸的長度為長,兩側平行或向後端膨大,不少類群腹部末端外露於翅鞘;一些類群的足部也具有膨大的形態。跗節型式通常為5-5-5(前、中、後足皆5節跗節),跗節下方沒有葉狀墊。成蟲常出現在花上取食花粉。身體上的一些特殊變形部位(如觸角、足、翅鞘等)則和複雜的求偶行為有關。幼蟲生活在土壤或落葉堆,捕食其他無小型脊椎動物為食。部份類群則生活在海濱礁岩上。 花螢科在臺灣有14屬45種的紀錄。Laius屬的種類翅鞘具有微弱的金屬光澤,雄蟲觸角第三節明顯地膨大,並具有較明亮的顏色,雌蟲觸角則無此特徵,體型較雄蟲稍大。目前臺灣雖有3種的紀錄,但是當中的L. pici Miwa有可能真正是屬於Idgia屬而非本屬。其餘的兩種都棲息在礁岩,是真正的Laius物種,其中的綠島岩礁擬花螢(L. lutaoensis Yoshitomi and Lee)體型較大(體長4.8–5.8mm),雄蟲觸角第三節的膨大部寬大於長,本種體型較小(體長3.3–4.9mm),觸角膨大處長寬相近,可以區別兩者。這兩個種類在綠島分佈在相同的棲地,也可在同一個時間與季節發現。成蟲大熱天時會在海水能飛濺到的珊瑚礁上活動,活動迅速,在黝黑的珊瑚礁上,他們的體色頗能融入背景。 臺灣特有種,分布在南部和東南沿海與離島的綠島、蘭嶼。臺灣各地族群中以蘭嶼的族群體型最小。
知識 1:
完全變態﹝Holometabolous﹞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臺灣岩礁擬花螢
中文門名: 節肢動物門
中文綱名: 昆蟲綱
中文科名: 擬花螢科
中文亞科名: 擬花螢亞科
中文族名: 澤擬花螢族
拉丁種小名: taiwanus
拉丁族名: Apalochrini
拉丁亞科名: Malachiiinae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科名: Malachiidae
拉丁門名: Arthropoda
學域-大分類: 動物-昆蟲類
拉丁屬名: Laius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世界地理分布: 中華民國
中文目名: 鞘翅目
拉丁目名: Coleoptera
拉丁綱名: Insecta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臺灣岩礁擬花螢
英文名: Laius taiwanus
描述:
體型較小(體長3.3–4.9mm),翅鞘具有微弱的金屬光澤,雄蟲觸角第三節明顯地膨大,並具有較明亮的顏色,雌蟲觸角則無此特徵,體型較雄蟲稍大。
分布:
臺灣特有種,分布在南部和東南沿海與離島的綠島、蘭嶼。臺灣各地族群中以蘭嶼的族群體型最小。
作者: 鄭明倫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