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科學課程改革研究(美國)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cience Curriculum Improvement Study, SCIS (USA)
作者: 姚珩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科學課程改革研究是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資助,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於一九六二至一九七三年間所發展的小學科學課程。計畫主持人凱普拉斯(R. Karplus)任教於加大物理系,並曾赴瑞士皮亞傑研究中心進修一年。此課程依皮亞傑(J. Piaget)的兒童發展理論設計。課程設計者認為科學是科學家與其周遭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學生不應背記事實性的知識,教師也不應依賴教科書教學,學生應由實驗中學習。因此,其課程目標為培養學生了解科學的結構(Structure of Science)及幫助學生對科學具概念性的了解並有溝通的能力以解釋並應用其所得到的資訊。
  此課程分為理化科學(Physical Science)及生命科學(Life Science)二大部分。理化科學部分包括物質物體、交互作用及系統、次系統及變因、相對位置及運動、能源、模型(models)、電磁交互作用;生命科學部分包括有機體、生命週期、人口、環境、族群及生態。此課程所涵蓋的科學過程包括提出假定(make assumptions)、對名詞下定義、觀察、描述、比較、分類、測量、解釋證據及實驗結果。此課程兼具小學科學研究(ESS)的探討式教學的精神,及科學過程取向(SAPA)的培養科學過程技能的理念。
  此課程採用的教學策略為學習環(learning cycle)。每個教學活動分為三步驟,即(1)初探層次(Exploration):藉著教材與設備,提供孩童各種不同的經驗;(2)發現層次(Invention):介紹一些新觀念,以協助兒童從他們的初探經驗中,導得一些意義;(3)探究層次(Discovery):兒童學習應用這些觀念。
  教師所處的角色一方面是傾聽者和注意學童們在探討時進展情形的觀察者;另一方面也是引領學童看到他們的摸索與重要的科學觀念之間相互關係的導引者。此教學策略一方面可減少發現式教學耗時的缺點,另一方面兒童們藉著教師的引導,仍不失去自己探索發現的機會,是為引導式的探討式教學法(guided discovering learning)。我國於民國六十七年(1978)所推展之國小自然科學課程,其教法及概念之設計即受此課程之影響。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科學課程改革研究(美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