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斂 - 教育百科
ˋ
  • 部首 ㄆㄨ
  • 部首外筆畫 13
  • 總筆畫 17
  • 漢語拼音 liàn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ㄐㄩˋㄐㄧˊㄕㄡㄐㄧˊㄖㄨˊ:「ㄐㄩˋㄌㄧㄢˋ」、「ㄌㄧㄢˋㄘㄞˊ」、「ㄌㄧㄢˋㄘㄤˊ」。
  2. ㄩㄝㄕㄨˋㄐㄧㄝˊㄓˋㄅㄨˊㄈㄤˋㄗㄨㄥˋㄖㄨˊ:「ㄕㄡㄌㄧㄢ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斂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liàn
解釋:
  1. 聚集、收集。
    【例】聚斂、斂財
  2. 約束、節制。
    【例】收斂
  3. 為死者更衣入棺。通「殮」。
    【例】殯斂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斂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liàn
解釋:
[動]
1.聚集、收集。如:「斂財」。唐.王勃〈餞韋兵曹〉詩:「川霽浮煙斂,山明落照移。」《聊齋志異.卷一一.竹青》:「訊知其由,斂貲送歸。」
2.約束、節制。如:「收斂」、「斂容」。《漢書.卷七六.張敞傳》:「此言尊貴所以自斂制,不從恣之義也。」《紅樓夢》第九七回:「寶玉見了父親,神志略斂些,片時清楚,也沒什麼大差。」
3.退縮。參見「斂手」、「斂足」等條。
4.為死者更衣入棺。通「殮」。如:「殯斂」。宋.錢公輔〈義田記〉:「歿之日,身無以為斂,子無以為喪。」
[名]
1.賦稅。《孟子.盡心上》:「易其田疇,薄其稅斂。」《資治通鑑.卷二五二.唐紀六十八.僖宗乾符二年》:「民之困於重斂者爭歸之,數月之間,眾至數萬。」
2.姓。如五代時有斂憲。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斂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斂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liám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斂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聚集、收集。如:「斂財」。段注本《說文解字.攴部》:「斂,收也。」唐.王勃〈餞韋兵曹〉詩:「川霽浮煙斂,山明落照移。」《聊齋志異.卷一一.竹青》:「訊知其由,斂貲送歸。」

2. 賦稅。《孟子.盡心上》:「易其田疇,薄其稅斂。」《資治通鑑.卷二五二.唐紀六八.僖宗乾符二年》:「民之困於重斂者爭歸之,數月之間,眾至數萬。」

3. 約束、節制。如:「收斂」、「斂容」。《漢書.卷七六.趙尹韓張兩王傳.張敞》:「此言尊貴所以自斂制,不從恣之義也。」《紅樓夢》第九七回:「寶玉見了父親,神志略斂些,片時清楚,也沒什麼大差。」

4. 「斂手」:

⑴ 指有所顧忌而不敢恣意任為。《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使諸侯斂手而事秦者,魏冉之功。」《後漢書.卷二九.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鮑永》:「貴戚且宜斂手,以避二鮑。」

⑵ 拱手,表示恭敬。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桓宣武平蜀,以李勢妺為妾。」南朝梁.劉孝標.注:「徐下地結髮,斂手而言。」唐.白居易〈宿紫閣山北村〉詩:「主人退後立,斂手反如賓。」

5. 「斂足」:止步不前。唐.白居易〈遊悟真寺〉詩:「上階脫雙履,斂足升淨筵。」唐.陳鴻《長恨傳》:「方士屏息斂足,拱手門下。」。

6. 為死者更衣入棺。通「殮」。如:「殯斂」。宋.錢公輔〈義田記〉:「歿之日,身無以為斂,子無以為喪。」

7. 姓。如五代時有斂憲。

注音: ㄌㄧㄢ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斂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