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內申書(日本)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楊思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日本的內申書在法律上稱為調查書,是學生要往上一層級學校升級時,由畢業的下一層級的學校校長具名,將當事人在學中的學習、行為、性格、特別活動以及出缺席等依照〔指導要錄〕的內容製作,而向上級學校校長提出的紀錄資料。這項內申書的資料,在高中入學考試中,和一般舉辦的入學聯合考試的結果,大致是各占一半比重。在大學入學考試時,雖有些大學非常重視內申書,或把內申書和口試一併當做委員的錄取資料,但就一般而言,則僅供參考而已。
  有關內申書的規定,記載在〔學校教育法施行規則〕第五十四條之三,規定下層學校校長負有向上一層級學校校長提送調查書之義務。同規則第五十九條又規定,調查書應做為入學者選拔的資料。
  至於內申書的內容須依據原校所用之〔指導要錄〕製作,但每一都道府縣不盡相同,至於成績評量,則採行五等第或十等第等相對評量方式進行。
  對於內申書所寫評量的信賴性和預測性的問題,並不是完全沒有疑惑。例如「評定的內容和基準,可能因不同的教師、學校和學年而有不同」等問題依然存在。日本大阪府政府曾用量化方式,將從中學來的內申書,和高中入學考試的成績,以及高中入學後第一學期的成績的相關性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內申書的成績和高一第一學期成績的相關係數為0.545,入學考試成績和高一成績的相關則為0.750,由此可見內申書在幫助選拔入學者方面,確實可提供很重要的功能。
  日本的內申書乃是因高中入學考試日形激烈,致使中等教育不正常而提出的對策,早自一九四八年起即已開始實施,至今經過很多的修正與變更,成為高中升學選拔的重要參考資料,也解決了很多補習和越區入學的問題,可見內申書制度的實施,對教育正常化的確提供相當大的幫助。為了盡力消除民眾對內申書的疑惑,一般都認為與其廢止,不用致力加強其公信力和效力,用科學的方法收集相關資料,加以分析,並實施更客觀公正的評量;同時調整其比重為六比四,比入學考試比重稍低即可。對內申書的學科成績,可考慮依學校的特性加重某科分數比重等方式,使得內申書制度能更臻完善。內申書的作用,類似我國目前實驗的「國中畢業生自願就學輔導方案」中,以學校三年成績為主的計算方式,但所占比重不同而已。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內申書(日本)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