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燭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ㄩㄥˋㄌㄚˋㄏㄢˋㄧㄡˊㄓˋㄔㄥˊㄎㄜˇㄖㄢˊㄕㄠㄈㄚㄍㄨㄤ˙ㄉㄜㄊㄧㄠˊㄓㄨㄤˋㄨˋㄊㄧˇㄖㄨˊ:「ㄌㄚˋㄓㄨˊ」、「ㄓㄨˊㄊㄞˊ」、「ㄏㄨㄥˊㄓㄨˊ」、「ㄉㄨㄥˋㄈㄤˊㄏㄨㄚㄓㄨˊ」、「ㄅㄧㄥˇㄓㄨˊㄧㄝˋㄧㄡˊ」。
  2. ㄓㄠˋㄓㄠˋㄌㄧㄤˋㄖㄨˊ:「ㄏㄨㄛˇㄍㄨㄤㄓㄨˊㄊㄧㄢ」。
  3. ㄔㄚˊㄇㄧㄥˊㄔㄚˊㄐㄧㄢˋㄖㄨˊ:「ㄉㄨㄥˋㄓㄨˊㄐㄧㄒㄧㄢ」。
  4. ㄓㄨˊㄍㄨㄤㄐㄧˋㄙㄨㄢˋㄈㄚㄍㄨㄤㄑㄧㄤˊㄉㄨˋ˙ㄉㄜㄉㄢㄨㄟˋㄉㄤㄅㄞˊㄐㄧㄣㄉㄠˋㄉㄚˊㄖㄨㄥˊㄉㄧㄢˇㄕˊㄇㄟˇㄌㄧㄡˋㄕˊㄈㄣㄆㄧㄥˊㄈㄤㄍㄨㄥㄈㄣ˙ㄉㄜㄇㄧㄢˋㄐㄧㄙㄨㄛˇㄈㄚㄔㄨ˙ㄉㄜㄍㄨㄤㄑㄧㄤˊㄉㄨˋㄔㄥㄨㄟˊㄧˋㄓㄨˊㄍㄨㄤ」。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燭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ú
解釋:
  1. 用蠟和油製成,可燃燒發光的條狀物體。
    【例】蠟燭、紅燭、洞房花燭
  2. 照、照亮。
    【例】火光燭天
  3. 察明、察見。
    【例】洞燭奸計、洞燭機先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燭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ú
解釋:
[名]
1.火炬。《禮記.曲禮上》:「燭不見跋。」唐.孔穎達.正義:「古者未有蠟燭,唯呼火炬為燭也。」
2.用蠟和油製成,可燃燒發光的條狀物體。如:「蠟燭」、「紅燭」、「洞房花燭」。
3.姓。如春秋時鄭國有燭之武。
[動]
1.照、照亮。如:「火光燭天」。《史記.卷八三.魯仲連鄒陽傳》:「名高天下而光燭鄰國。」
2.察明、察見。如:「洞燭奸計」。《漢書.卷八一.匡衡傳》:「君何疑而上書歸侯乞骸骨,是章朕之未燭也。」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燭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燭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sik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以油蠟製成,能點火照明之物。
  2. [[量] ] 計算光度的單位。
音讀: tsiok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燭] ] tsik 條。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燭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火炬。《說文解字.火部》:「燭,庭燎火燭也。」《禮記.曲禮上》:「燭不見跋。」唐.孔穎達.正義:「古者未有蠟燭,唯呼火炬為燭也。」《韓非子.外諸說左上》:「郢人有遺燕相國書者,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

2. 用蠟和油製成,可燃燒發光之條狀物體。如:「紅燭」、「洞房花燭」。南朝宋.謝惠連〈雪賦〉:「燎薰鑪兮炳明燭,酌桂酒兮揚清曲。」晉.張協〈雜詩〉十首之一:「蜻蛚吟階下,飛蛾拂明燭。」《紅樓夢》第一七、一八回:「一時傳人一擔一擔的挑進蠟燭來,各處點燈。」

3. 照、照亮。如:「火光燭天」。《呂氏春秋.孟春紀.去私》:「天無私覆也,地無私載也,日月無私燭也,四時無私行也。」《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列傳.吳起》:「龐涓果夜至斫木下,見白書,乃鑽火燭之。」《史記.卷八三.魯仲連鄒陽列傳.魯仲連》:「名高天下而光燭鄰國。」

4. 察明、察見、洞悉。如:「洞燭奸計」。《韓非子.孤憤》:「智術之士,必遠見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燭私。」《漢書.卷八一.匡張孔馬傳.匡衡》:「君何疑而上書歸侯乞骸骨,是章朕之未燭也。」

5. 「燭燭」:明亮的樣子。《文選.蘇武.詩四首之四》:「燭燭晨明月,馥馥秋蘭芳。」唐.韋莊〈搗練篇〉詩︰「月華吐豔明燭燭,青樓婦唱擣衣曲。」

6. 如春秋時鄭國有燭之武。

注音: ㄓㄨ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燭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