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實作本位評量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erformance Based Assessment
作者: Robert W. Howe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經由活動、操作器材、解決問題、尋找答案或製作成品等方式評估學習,以展現學生的知識、過程技能及能力,這些評量方式稱為實作本位評量。就理想而言,評量的內容最好是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過去三十年來,愈來愈多的學者支持在中小學和大學院校施行以實作表現為主的評量,尤其是專業和應用的領域。此外,對於需要通過檢定考試以取得能力證明或執照的各行各業亦應採用實作評量方式。
  許多研究顯示,學生無法將所學應用於實際生活中,且許多畢業生的表現並不如預期的好。這些研究結果引起社會的關切,從而使得以實作表現為主的教學與評量受到重視。此種教學策略可使課程、實際教學、和學習評量的目的一致,可協助學習者達到預期學習目標。
  實作本位評量的過程包括:(1)觀察教學活動;(2)書面的報告(指導綱領中應先明白規定報告需包括那些);(3)論文(需給予清楚的指引和規定);(4)口頭報告;(5)要求學習者提出答案或問題的測驗題目;(6)實際示範;(7)展示;(8)實驗;(9)檔案式的學習歷程記錄(包括學習者所完成的各種作品);(10)個案研究的分析;(11)模擬操作;(12)實地操作。
  實作本位評量包含下列許多優點:(1)能影響課程與教學;(2)可使學習者應用所學,而非僅是獲得知識;(3)需要學習者整合各方面的學習;(4)可提高學習的品質;(5)較能顯示學習者所學;(6)可增進高層次思考能力;(7)以實際生活中的表現或模擬實際情形評量;(8)可診斷學習和實作上的問題;(9)可提供學習者更多且深入的回饋。實作本位評量的問題包括:(1)評量過程的花費;(2)不易發展好的評量題材與程序;(3)不易選擇一個代表性的實作評量範例;(4)評量的標準與計分方式;(5)評量者的主觀與客觀問題;(6)評量所需的時間;(7)課程和教學與實作評量的配合;(8)給予學習者回饋的時間;(9)評量表現所需的時間(評量表現不像學生填答測驗卷,需較長的時間觀其表現)。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實作本位評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