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訝鼓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yà gǔ |
解釋:
一種鄉村迎神賽會所扮演的雜戲。也稱為「村里迓鼓」、「迓鼓」。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訝鼓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Ya Ku |
作者: | 王克芬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宋代民間舞隊名目之一。節日在廣場上表演的民間舞蹈。舞者裝扮成各類人物,在鑼鼓伴奏聲中作舞。宋人書中載有王子醇創制《訝鼓》之說。《遁齋閑覽》:「迓鼓戲,王子醇初平熙河,教軍士為迓鼓之戲,遂盛行於世。其舉動舞按之節與優人之詞,皆子醇所制也。或云子醇與西人對陣,命軍士百人裝為訝鼓隊,繞出軍前,虜見皆惊諤,乃奮兵進擊,大破之」(《類說》卷四十七引)。王子醇創制訝鼓流傳於世的說法,宋人彭乘的《續墨客揮犀》也有記載。關於訝鼓的內容和形式,《宣和遺事》記十二月預賞元宵時「訝鼓通宵」;元.張可久《折桂令.幽居次 》曲:「攛斷著小丫環舞元宵迓鼓」(《全元散曲》上)。說明《訝鼓》一般在元宵時表演。但有時也在其他時間表演如:《東京夢華錄.六月二十四日神保觀神生日》寫在露台上呈演的社火中也有訝鼓。《朱子語類》卷一百三十九:「如舞訝鼓然,其間男子、婦人、僧道、雜色,無所不有,但都是假的。」說明《訝鼓》裝扮各類男女人物。無名氏散套《越調斗鵪鶉》:「鬧嚷嚷的訝鼓喧天」(《全元散曲》下)。明。朱有炖《黃鐘醉花陰》散套:「舞訝鼓歡聲恰似雷」(《誠齋樂府》)。說明《訝鼓》表演時氣氛熱烈喧鬧。至今山西等地民間仍流傳《訝鼓》,據傳起於宋代。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訝鼓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