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杜瑞那別舞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urei Na-Mbe (Gong-Raising Dance)
作者: 張巧惠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在新赫布里地群島的馬勒庫拉(Malekula)一種載歌載舞的圓形舞,僅於新鑼製造完成時表演,又叫「啟鑼式」。表演地點在一端燃有巨大火炬的場地上,係為了引導新鑼的獻祭而通宵表演。舞蹈形式包括三個同心圓,內圈為來自各村的訪客,領舞者居中央,他們拿著竹條叫那波(Ne-mbal)打拍子,面對新鑼表演複雜的舞步。中圈由馬基男人(男子成年禮之入會者)拿著火炬轉圓跳舞。外圈由婦女以急速向圓心前進後退的波形動作跳舞。在舞蹈開始之前,所有的舞者皆靜止不動地站著,由鑼首先敲出「葉子」或詩歌疊句的適當節奏,然後是「水果」的節奏。鑼聲停止的同時,由賓客一起唱詩歌疊句並擺盪雙臂雙腳,當寂靜無聲時馬基男人高舉火炬轉圓跳舞,鑼聲再度響起,賓客停止唱歌而特別表演複雜的舞步,馬基男人則繼續舞著。然後暫停片刻,鑼聲敲出詩歌的旋律,在未唱之前,先前所有的舞蹈動作都重複一次,之後,賓客再次邊打拍子邊唱疊句,而馬基男人仍舉著火炬轉圓跳舞,婦女們則搖動著並發出尖銳刺耳的叫聲。倏然,一切動作停止,在沒有伴奏下,賓客唱著詩歌的第一支曲,馬基男人則以緩慢莊嚴的動作,面向內站著,將火炬向地放低,婦女們則靜止不動默不作聲。最後,鑼生的疊句旋律、跳舞、唱歌再次表演,接著,整個疊句和詩歌重複表演直到整首歌的所有曲子全部被唱完,之後開始另一首歌,而整套相同型式的表演在整晚不停地演出。每首歌有其不同的曲調來配合所跳的舞:威拉(Velal)、嘿克嘿克雷安(Hek-Hekelean)、陶那巴克(Taur Na-Bbak)陶瑞(Taure),皆有類似的形式,不同的鑼聲節奏和舞步。後二者為最重要的儀式舞蹈。
參照: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杜瑞那別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