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抓取基模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Grasping Schema
作者: 徐享良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依據皮亞傑(J. Piaget)的認知發展論,認為兩周歲以前的幼兒智力是屬於感覺動作智力(sensorimotor intelligence),亦即幼兒的思考是依據對所看到的物件透過操弄物件的感官知覺和動作活動來進行。在感覺動作期的幼兒表現出三個趨勢:一是幼兒的自我中心思考逐漸減少,漸漸增加考量他人的觀點。第二是認知發展朝向抽象或符號的方向發展,如開始要以具體可見可抓取的東西才能了解該項東西,如玩具車。漸漸長大後,可以不要看到或接觸到,也可以想到玩具車。這個現象在二周歲時變得很明顯。第三是幼兒的動作技能變得愈來愈複雜,成為動作或思維的組型,皮亞傑稱之為「基模」(schema)。對幼兒而言,「基模」使個體能對周圍環境有所感知,並能調適以符合環境的要求。例如幼兒抓取的動作,形成一個操弄的基模;當吸吮的基模表示個體覺得餓了,幼兒知道抓取食物來吸吮。
  抓取(grasping)的動作是指把物件放在手掌上能用手指緊緊地握住。未滿三個月的嬰兒,能利用彎曲手指抓住小物件,若成人將手指放到嬰兒手掌中,嬰兒能緊握成人手指不放,成人可用手指吊起嬰兒,可見握力甚大。唯此一動作僅是抓取反射(grasping reflex),約在三個月大時逐漸消失。要到六個月大時才會出現自動抓取的反應。抓取反射動作,顯示個體的神經系統發展正常。
  幼兒漸長,到了四、五個月大時,接近和抓取兩個動作已能分開成兩項能力。到了會爬時,幼兒更能夠先接近小物體再抓取操弄小物體,抓取的動作更多,「抓取基模」透過同化與調適更形複雜,亦即認知結構有了發展與改變。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抓取基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