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正直的朝聖者》中的幕間舞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Interludes From《the Fair Pilgrim》
作者: 徐進豐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幕間舞。首演於1589年5月2日佛羅倫斯,慶賀梅迪西的費迪南多(Ferdinando de Medici)與洛林的克莉斯汀(Christine of Lorraine)兩人的婚禮。《正直的朝聖者》由巴嘎利(Girolamo Bargagli)編劇,愛蜜莉歐(Emilio de Cavalieri)與巴帝(Giovanni Bardi)及其他人編舞,利怒奇尼(Ottavio Rinuccini)與史佐齊(Strozzi)填詩作詞,作曲有馬蘭齊歐(Luca Marenzio, 1553-1599)裴莉(Jacopo Peri, 1561-1633)、卡奇尼(Giulio Caccini, 1545-1618)、馬爾維齊(Cristofano Malvezzi)、阿契雷(Antonio Archilei)與巴帝等,佈景由布翁塔連弟(Bernardo Buontalenti)設計。所有的參與創作人員都粉墨登場,歌者及舞者共四十一人,其中馬蘭齊歐飾農神(Saturn),裴莉飾愛神(Venus)。有六段幕間舞:第一段、〈天體和諧〉── 精靈們從天而降,向這對天成佳偶致敬。第二段、〈文藝女神(Muses)與精繡女神(Pierides)的君子之爭〉── 女神們比劃口才、歌唱與舞蹈等才藝。第三段、〈太陽神(Apollo)的勝利〉── 用默劇與舞蹈表演阿波羅打敗噴火龍(Python)解救戴洛斯居民的故事。第四段、〈惡魔的領地〉。第五段、〈詩歌吟誦〉── 伴以人魚及蝦蟹精怪等的舞蹈。第六段、〈結尾〉── 太陽神與酒神(Bacchus)在節奏及和諧女神的伴隨下,從天而降,歌讚這對新人,陪襯著舞蹈,最後是宏偉豪奢的「總舞」結束。文藝復興晚期至巴洛克早期期間,義大利劇院裡的舞蹈表演以幕間舞(Interludes)的形式,存在於各戲劇與大型歌劇之中,非常特別的是這些舞蹈傳遞的意念竟與同臺演出的歌劇或戲劇的內容情節全然無關,甚至可以抽離獨立,爾後法國舞蹈的發展亦然。本舞即是相當好的例子,不過劇場概念已非常成熟,雖然舞步仍只是幾何圖形排列的社交舞,但大量的「高躍」動作已替代傳統低滑、和緩走動的舞步,甚至也突破性的運用在群舞上。另外,獨舞者的默劇與舞蹈已漸次戲劇化,如第三段的阿波羅與噴火龍之戰,甚至細分成五部分,舞蹈活潑,戲味十足。由於是在一個低矮的平台上演出,觀眾被安排從單面來觀賞,現代劇場鏡框式的觀賞角度,已隱約在當時的義大利萌芽。
參照: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Riccardo Mezzanotte Ed.《The Simon and Schuster Book of the Ballet》1979、Martha Bremser Ed.《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Lincoln Kirstein《Four Centuries of Ballet》1984.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正直的朝聖者》中的幕間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