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紙社會 - 教育百科
無 | |
紙 | |
社 | |
會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Paperless Society |
作者: | 朱兆蘭 |
日期: | 1995年12月 |
出處: |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無紙社會的由來是因許多資訊學者對未來的預測,意指資訊的產生、儲存、傳播到利用的媒體,將由傳統的紙張形式轉變為電子形式,當所謂的電子資訊系統完全取代了紙本媒體,即是無紙社會的到來。 無紙社會構想的提出,最具代表性學者應屬蘭開斯特(F.W. Lancaster),其在1978年出版了一本〔無紙資訊系統〕(Toward Paperless Information System),首先完整提出無紙社會的概念,在該書中說明了如何利用電腦來處理資訊,電子資訊系統的運作,再以科技方面的資訊溝通為例,剖析資訊流動的過程,利用傳統紙本媒體難以突破之限制,由此預測出西元2000年利用電子資訊系統的景象 —— 一個科學家坐在終端機前,推持個人的電子式備忘錄,用電腦編輯研究報告成為一連串的電子出版品,由線上資料庫中檢索所需資訊並加以儲存,且利用電子郵件與全球的專業同儕討論,這一切過程中完全沒有紙張。 無紙社會的倡導者之所以肯定的認為電子媒體將取代紙張,最主要乃因紙張有不及電子媒體的幾項限制: (一)文獻的成長量太過迅速,造成紙張氾濫,需要大量空間儲存。 (二)紙張出版品的花費龐大。 (三)紙張出版品的製作過程及傳播受限於實體及空間的限制而緩慢,造成資訊利用的延遲。 (四)紙本資料在檢索上的不易。 當然學者們也料想到無紙社會的實現定會有一些障礙,也並非所有的人皆認同無紙社會的說法,無紙社會面臨的困難有3方面: (一)技術方面:資訊系統必須十分精密,且考量檔案的組織及連結技術,有國際化的標準,達到高度的可靠性及安全性,圖片展現的技術,很大的儲存容量等問題。 (二)智慧方面:各資料庫間不同的檢索語言的問題,一個線上使用者如何統合所有電子資料庫,找到其所需的資料。 (三)心理及社會方面:這方面的障礙是最難克服的,人們是否可接受沒有紙張的情況,還有電子媒體的版權問題也是至今難以定論的。 (四)無紙社會運作有賴電力,沒有電力,就不可能有無紙社會。 無紙社會帶給圖書館的影響是很大的,圖書館許多傳統的作業方式及觀念有待調整,應該如何徵集電子資料,如何作其書目控制,如何提供電子資料的服務,圖書館員的教育及訓練等,都是值得探討的課題。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無紙社會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