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資訊心理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Information Psychology
作者: 賈馥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資訊心理學或稱資訊處理心理學(information processing psychology),是想以資訊處理方法、模式以及某些衡量用於心理學中,期能發展一枝完整的心理學。開始係為資訊美學尋找心理基礎,繼而將資訊處理的過程視同人類的行為,認為一個人的行為是由內在訊息流所決定,此種訊息流既不可見,藉用電腦的訊息流可以推測。
  曾有論者探討人類如何與訊息接觸,從若干訊息中選擇其一或若干,又如何將訊息內在化,且於日後付諸應用而見諸於行為。心理學家應用人類的認知能力和行為、計算、語言和訊息概念、探討知覺、記憶、注意、語言、思考和解決問題等,以實驗法觀察其變化,和不用資訊處理法的研究可相互對照。
  資訊心理學的內涵有兩種,其一在實驗心理學;其二來自於其他科學。實驗心理學中以資訊為取向者基於本世紀中期的行為主義和語言學習的功能主義,前者以司賓斯(K.W. Spence, 1906~1967)為代表,著有〔行為理論與學習〕(Behavior Theory and Learning, 1956);後者以麥克傑(J.A. McGeoch, 1897~1942)為代表,著有〔人類學習心理〕(The Psychology of Human Learning, 1942)。經若干實驗顯示,反應或知覺時間與刺激的資訊內容間約略成直線相關。但其他研究尚無系統結果。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資訊心理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information psychology
作者: 吳美美
日期: 2012年10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資訊心理學是研究人類處理訊息的學科,有許多不同的研究面向,有針對於媒體和資訊科技發展的,專門關注「知覺科學和數據處理」(science for perception and data processing),也有研究資訊醫(information medicine),主張研究資訊和心靈治療,也有研究網路心理學,探討匿名、團體動力等網路行為之心理現象。和圖書資訊學比較相關的為前者,在於探討資訊行為的基本觀念與定義、瞭解資訊需求與資訊尋求相關理論的應用、熟悉資訊行為研究的資料蒐集技巧、瞭解資訊科技對於資訊行為的影響、瞭解認知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等與資訊行為的關係等。同時可以從個人、人際、及大眾媒體三個層次探討資訊對人的影響,並從認知心理學、資訊行為、意義建構、人際傳播心理、大眾傳播心理等角度,瞭解資訊使用者面對外來資訊,如何有效學習以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探討資訊系統與資訊使用者的關係,從而瞭解資訊系統應如何提供有效的服務。一般而言,資訊心理學討論:(1)基礎認知發展理論,從史基納工具制約到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認知與學習風格等;(2)資訊與認知,如訊息處理論、建構論、情境認知論、ASK模式等;(2)資訊需求與尋求心理現象,從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到T.D. Wilson資訊需求與尋求模式;(4)資訊科技衍生的新問題:資訊焦慮、網路沉迷、社會媒體和虛擬社群,例如:臉書、第二人生(Second Life)等網路現象;以及(5)資訊使用的心理現象,例如閱讀、寫作、決策、問題解決、晤談等。林珊如(2005)。資訊心理學課程大綱。上網日期:2012年6月4日,檢自https://nol.ntu.edu.tw/nol/coursesearch/print_table.php?course_id=106%2036900&class=&dpt_code=1060&ser_no=10456&semester=94-1。Suler, John. (1999). The Psychology of Cyberspace: Overview and Guided Tour. Retrieve June 1, 2012, from http://www.rider.edu/users/psycyber/overview.html.
參考資料:
林珊如(2005)。資訊心理學課程大綱。上網日期:2012年6月4日,檢自https://nol.ntu.edu.tw/nol/coursesearch/print_table.php?course_id=106%2036900&class=&dpt_code=1060&ser_no=10456&semester=94-1。Suler, John. (1999). The Psychology of Cyberspace: Overview and Guided Tour. Retrieve June 1, 2012, from http://www.rider.edu/users/psycyber/overview.html.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資訊心理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