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夏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dà xià |
解釋:
1.夏禹時代的樂舞。即六樂之一。相傳大禹治水有功,皋陶作以頌之。《周禮.春官.大司樂》:「以樂舞教國子,舞雲門、大卷、大咸、大、大夏、大濩、大武。」《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見舞大夏者,曰:『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誰能修之。』」 2.朝代名:(1)夏朝。亦泛指中國。《文選.揚雄.羽獵賦》:「喟然並稱曰:『崇哉乎德!雖有唐虞大夏成周之隆,何以侈茲?』」(2)(西元408~431)晉時十六國之一。匈奴赫連勃勃所建。據有今陝西北部,甘肅東北部,及蒙古鄂爾多斯等地。 3.國名。位今內蒙及甘肅西北部。參見「西夏」條。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大夏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Ta Hsia |
作者: | 劉鳳學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樂名。又稱《夏籥》。傳說此舞創於禹(約西元前21世紀)時代。創舞者名為 陶。《大夏》演奏時用〈蕤賓〉(G# 調),演唱用〈函鍾〉。《大夏》樂舞之創作,主要為頌揚禹對國家之貢獻。此舞在周朝(西元前11世紀∼西元前256)時用以祭祀山川等自然神及祖先、先師等。該時貴族子弟年至二十歲時,始學習《大夏》。 |
|
參照: 《周禮.卷二十二》、《禮記.內則》。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大夏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基本資料
作者: | 陳章錫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大夏相傳為夏禹時的樂舞,又稱「夏籥」,為〔周禮.春官〕所云周代「六樂」之一,用於祭祀山川。據〔呂氏春秋.仲夏紀〕云:「禹立,……命皋陶作為夏籥九成,以昭其功。」可知大夏之樂舞本是禹為慶賀治水成功,命令皐陶創作的,所使用的樂器是以竹、葦所製的編管樂器「籥」為主,樂曲、樂歌分成九段,故稱「九成」。又據〔禮記.明堂位〕云:「皮弁素績,裼而舞大夏。」是說舞者戴皮帽,裸露上身,下身穿著素白裙子,正是古代勞動人民的裝束,質樸無華,藉以頌揚夏禹治水之功。於〔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文中記載吳季札在魯國觀樂,贊嘆「大夏」樂舞云:「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誰能修之!」似可推知樂舞中模擬了治水的勞動動作,表現先民戰勝自然災害的勇敢頑強精神,並且讚美夏禹不以德行自居的高尚情操。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大夏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