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夜鷺 - 教育百科
ˋ
ˋ
  • 漢語拼音 yè lù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è lù
解釋:
動物名。鳥綱鸛形目鷺科。嘴黑,上嘴嚙喙先端有缺刻,頸肥短,有白色飾羽,胸腹白,背覆羽有同色三角斑,腳暗黃,跗蹠被網目狀鱗。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夜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簡介: 夜鷺的棲息環境與牛背鷺、小白鷺相似。但夜鷺為夜出性,牠的活動在溪流、澤地和養殖池塘,以魚類、蛙類和軟體動物為食物。在臺灣的繁殖期為2~8月,每窩產蛋3~7枚,但以4枚為常見。蛋為淡淺藍綠色,無污斑。
知識 1:
無蹼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夜鷺
中文門名: 脊索動物門
紀錄類別: 脊椎動物鳥類知識單元
中文科名: 鷺科
腳趾型: 三趾向前,一趾向後﹝常態足﹞
拉丁亞門名: VERTABRATA
拉丁種小名: nycticorax
中文綱名: 鳥綱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亞綱名: NEORNITHES
拉丁科名: ARDEIDAE
拉丁門名: CHORDAT
學域-大分類: 動物-鳥類
拉丁屬名: Nycticorax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世界地理分布: 全世界廣布
中文目名: 鸛形目
拉丁目名: CICONIIFORMES
中文亞綱名: 今鳥亞綱
拉丁綱名: AVES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夜鷺
英文名: Nycticorax nycticorax nycticorax
描述:
雌雄鳥同型。頭頸較短,喙粗壯略向下彎,枕部有窄羽形成羽冠,翼圓,跗蹠前緣具盾鱗,後緣具網鱗,尾短,尾羽12枚。成鳥額基白色,頭頂、上頸、背及肩羽黑藍色具金屬光澤。後枕有2至3條細長白色飾羽羽冠。頸側、雙翼、腰、尾為灰色。額、眉、頰、腮、喉、前頸及腹為白色。幼鳥頭頂及羽冠黑綠色,背面灰褐色,有許多灰、黃及白色縱紋,腹面白色具暗褐色縱紋,背為褐色帶淡黃色斑點。飛羽及尾暗褐色、羽緣白,次級飛羽、大覆羽及中覆羽具白色端斑。虹膜橙紅色;眼先裸露部黃綠色,繁殖期轉為紫色;喙黑褐色;跗蹠及趾暗黃色,爪黑色。
分布:
全球分布於南、北美洲,非洲、歐洲南部、中亞、南亞、東亞、東南亞及南洋群島(Martinez-Vilalta & Motis 1992)。台灣出現於各地的水域,離島的澎湖群島、台東蘭嶼、金門及馬祖列島皆有分布。
作者: 顏重威, 方偉宏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Black-crowned Night-Heron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Nycicorax nycticorax
形態:
體長58~65公分,雌鳥較雄鳥略小。體型頭大頸短,腳也短。成鳥眼睛紅色,喙黑色,頭頂黑色,頭後有2根白色細長的飾羽向後延伸;背上黑色,覆羽灰色,喉、胸、腹部皆為白色,腳黃色。亞成鳥和幼鳥的顏色為全身黑褐色有白色斑點。
分布:
共4亞種,分布於世界各地,北溫帶地區及澳洲除外。溫帶地區的夜鷺會在繁殖期結束之後向熱帶地區遷徙。
生態習性:
本種分布非常廣泛,喜歡棲息於鹹水、河口或是淡水溼地,也會在稻田及旱田中覓食,以蛙類、魚類、昆蟲及甲殼類為食物。偏好在傍晚及夜間活動,常常可見其站在水中動也不動的等待獵物,或是很緩慢的行走,在微弱的光線中尋找獵物的蹤跡;覓食的方式以視力搜尋為主,有時也靠聽力,白天覓食的成功率高於夜晚,但是夜晚可以捉到比較大的獵物。行集體繁殖,有時會和其他的鷺科鳥類一起在樹林中成群築巢育雛。在樹上築巢,由由雌雄共同以樹枝搭建小平台,雛鳥到離巢前一直待在樹上;在颱風過後,常常可以見到掉落地面而生機渺茫的雛鳥。育雛時,成鳥白天覓食的次數會增加。
綱:
鳥綱(Class Aves)
目:
鸛形目(Order Ciconiiformes)
科:
鷺科(Family Ardeida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夜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臺灣台語 暗光鳥貓頭鳥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