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人是教育的對象]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Human Being Are Object of Education]
作者: 詹棟樑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K.D. Uschinskii)於一八六二至一八六七年在國外考察教育期間寫成了〔人是教育的對象〕兩冊,副標題是教育人類學初探;於一八六七和一八六九年出版。該書分成生理篇與心理篇,共有五十一章。
  生理篇共有十七章,探討對有機體的認識,有機體的需要、感官的作用、神經系統、習慣等。
  心理篇共有三十四章,分三部分:
1.意識:包括意識、注意、記憶、遺忘、想像、概念、判斷、推理、精神等。2.感知:包括感知、意向、滿意與不滿意、嚮往感與厭惡感、憤怒與善良、恐懼與勇敢、羞恥感與自滿感、相似感與區別感、緊張感與期待感、意外感與受騙感、疑惑感與信心感、成功感等。3.意志:包括意志的理論、意志即願望、性格的形成、追求自由享樂幸福的意向、生活的目的等。烏申斯基運用當時的科學成就,充分論證教育學之心理學和生理學的基礎。強調要正確地進行教育,就必須了解教育的對象,也就是必須認識作為教育對象的人。因此,如果教育希望從各方面教育人,就必須從各方面了解人,就是要研究人的生理與心理特點,研究社會環境、時代精神、時代文化以及進步的社會理想等對人的影響。  他又進一步認為:一個教育者應當力求了解人,了解他實際土是什麼樣,了解他的一切弱點和偉大之處,及他一切日常的需要和一切偉大的精神之要求。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人是教育的對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