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烏申斯基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Uschinski, Konstantin Dimitrievich
作者: 鍾宜興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烏申斯基(1824~1871)為蘇俄沙皇時期的教育家,世人譽為「俄國教師的教師」、「俄國國民學校和教育科學的奠基者」,對俄國教育影響甚大。
  烏申斯基出生於土垃(Tuyra)的地主之家;其父頗具民主思想,在農奴制廢止前即解放自己的農奴。一八四○年進入莫斯科大學法律系就讀,四年後以優異成績畢業;畢業後便應聘為雅羅斯拉夫高等法政學校的代理教授,一八四九年因其民主精神的主張,遭當局解聘。一八五○年起至內政部任職,前於[現代人]及[讀者文庫]雜誌投稿、翻譯。一八五四年至加特欽孤兒院工作,對教育與教學問題深加了解,發表多篇論文。一八五九年赴聖彼得堡斯摩尼學院任學監一職;該校原是為貴族女子設立的寄宿學校,氏就任後,力排眾議,銳意改革,加強俄語課程,並增設兩年制的師範班,為俄國女子師範學校奠基。一八六○至一八六一年間受命編輯[國民教育部公報]。一八六二年沙皇政府再度解除其職務,並以考察外國女子教育的名義遣送其出國。一八六二至一八六七年間烏氏旅居國外,研究歐洲國家教育制度與實際措施,成為比較教育先驅之一,而撰寫[人是教育的對象]一書。一八六七因感身體狀況不佳,回國定居,致力於編寫兒童與教師適用的書籍,直到病終。
  烏申斯基認為教育制度的創設不能忽略民族的特性。完全抄襲他國或憑空虛設的教育制度,若與民族發展格格不入,則窒礙難行。所以公共教育必須與民族生活因素相結合,與其社會因素或力量發生作用,按照該民族的需要而制定。如此,教育才能成為民族發展中有力的工具。
  教育研究方面,烏申斯基提倡科學研究。烏氏認為事實是科學的基礎,而教育與教學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事實。教育牽涉人的學習行為,所以教學理論必須以其他學科為基礎,對人深入研究。烏氏對人類的生理、心理做詳細的分析,闡明人類身心發展的規律,為教育學奠下科學研究的基礎。至於教育目的,則在於使兒童的理智、道德與身體得以充分地和諧發展,其中又以道德教育最為重要。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烏申斯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