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皴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cūn
解釋:
  1. 皮膚因寒冷而皺縮、乾裂。
    【例】天冷,她的臉凍得都皴了。
  2. 皮膚上聚積的泥垢或脫落的表皮。
    【例】不愛洗澡的小弟經常有一脖子皴。
  3. 一種國畫畫法。國畫山水樹石中,表現凹凸陰陽之感及線條、紋理、形態等的筆法。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皴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cūn
解釋:
[動]
1.皮膚皸裂。唐.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詩七首之一:「中原無書歸不得,手腳凍皴皮肉死。」
2.皺縮。宋.張炎〈采桑子.西園冷罥秋千索〉詞:「雨過花皴,近覺江南無好春。」
[名]
1.皮膚上聚積的泥垢或脫落的表皮。如:「一脖子皴」、「一身子皴」。
2.一種國畫表現紋理的畫法。參見「皴法」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皴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皴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皮膚皸裂。大徐本《說文解字.皮部.新附》:「皴,皮細起也。」唐.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詩七首之一:「中原無書歸不得,手腳凍皴皮肉死。」《醒世恆言.卷九.陳多壽生死夫妻》:「肉色焦枯,皮毛皴裂。」

2. 皺縮。宋.張炎〈採桑子.西園冷罥鞦韆索〉詞:「雨過花皴,近覺江南無好春。」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一五.姑妄聽之一》:「檢署中一太湖石,高出簷際,皴皺斑駁,孔竅玲瓏,望之勢如飛動。」

3. 皮膚上聚積之泥垢或脫落之表皮。如:「一脖子皴」、「一身子皴」。

4. 國畫畫法之一。即畫山水樹石時,表現凹凸、陰陽及線條、紋理、形態等之筆法。如:「披麻皴」、「荷葉皴」、「褶帶皴」、「解索皴」、「捲雲皴」等。清.徐珂《清稗類鈔.工藝類.周芷巖刻竹》:「其皴法濃淡凹凸,生動渾成。」

注音: ㄘㄨㄣ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皴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