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知覺組織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erceptual Organization
作者: 賈馥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多數心理學家論及知覺組織時即以完形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為主。自柯夫卡(K. Koffka, 1886~1914)之〔完形心理學原則〕(Principle of Gestalt psychology)於一九三五年出版後,其主要觀念即開始流傳。柯夫卡否認感覺作用只含一個意義,而認為知覺有組合作用。繼而實驗者發現,動物、兒童以至成人都會在整個情境中選出一個目標而反應,並非只針對一個目標而已。
  知覺組織的原則是,知覺場地(perceptual field)包括形象(形)(figure)和背景(基)(back ground),即為「形-基原則」和「知覺組合(perceptual grouping)原則」。依此等原則解釋,距離較近之物或相似之物都可組合在一起,呈現於知覺,是知覺的組織作用使然。另有「良好連接原則」(Principle of good continuation),即近似、相似或有共同之處的,可以組合在一起。又知覺組合是自發的作用,在知覺作用中,自動的把所知覺到的事物組織起來。
  知覺組織含有三度空間,第三度(立體)知覺有首要性(Primacy),因為知覺是天生而自然的,可以不學即得,自技術進步後,知覺組合說已廣泛的用於電腦、錄放音機和電視機中。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知覺組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