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音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fāng yīn |
解釋:
方言的語音。同一語言在不同地域因諸種因素影響,往往形成語音的差別,在標準音確立後,不同於標準音的概稱為「方音」。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方音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賈馥茗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方音」是顧亭林〔日知錄〕卷二十九中一個論述的標題。顧氏認馮五方語音個個不同,可是要想與天下士交往,而只能操一方之音,君子便不以為然。例如孟子便曾譏諷「南蠻鴃舌」之人;漢高祖不免楚音,人譏其言少「雅道風流」,而無鄉音者多受人歡迎。顧氏進而說:「著書作文尤忌俚俗,公羊多齊言,淮南多楚語,若易傳論語何嘗有一字哉!若乃講經授學,彌重文言,是以孫詳蔣顯曾習周官,而音革楚夏,則學徒不至;李業興學問深博、而舊音不改,則為梁人所笑;邦下人士音辭鄙陋、風操蚩拙,則顏之推不願以為兒師,是則惟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蓋必自其發言始也。」 顧氏又舉〔金史國語解序〕說:今文尚書文辭多「奇澀」,即由於所用的是當時的方音。又說:「荀子每言案,楚辭每言羗」,都是方音。並舉〔文心雕龍〕中說:「張華論韻,謂士衡多楚,可謂銜靈均之聲餘,失黃鍾之正響。」 語言本是人類用來溝通的工具,說者的話,要使聽者能夠了解,才不失其用,乃音方言用於本地,使聽者有親切感;用於外地,便無法與人溝通。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方音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